在台灣,健保補助民眾每半年全口洗牙的服務,當然這也包含定期的口腔檢查。但是國外,比如美國單是拍攝 X
光及檢查,未包含治療就耗費上百美元,而鄰國日本,同樣的初級診察,也須花上 2 千到 5、6
千日圓不等。天啊,難道台灣以外的國家,真的非得牙爛到走投無路了才能求診嗎?
日本的松本蘋果協會(Matsumoto Apple Association)為了刺激蘋果買氣,推出一個別出心裁的跨界合作──他們和牙醫師團隊聯手,推出「Dentapple」計畫。
「Dentapple」
專案的主角就是蘋果,首先,松本蘋果協會在每顆蘋果上都貼有一張 QR code 貼紙,在大快朵頤之前,你必須掃瞄它來下載軟體應用程式(同時支援
iOS 及 Android 系統),接下來,介面會教你該如何咬蘋果,像是用左側小臼齒區咬、全口切咬等不同方式,總計必須咬 4
口,之後再用手機拍下咬痕。
但在上傳照片前,還需要填寫一份簡短問卷,讓牙醫師更了解口腔狀況,而一旦完成這些資訊上傳,24 小時之內就會有專業牙醫師,為你的口腔狀況做出初級診斷。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這只是個賣蘋果的噱頭,但事實上,從蘋果咬痕上還真能循線挖掘出牙齒潛在問題。在 Dentapple 報告裡,就包含了 3 方面:「牙周病」、「蛀牙」、「顳顎關節症」。
以
牙周病(Periodontitis)來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牙齦腫脹、齒牙動搖,而蘋果具有一定的硬度,初期牙周病患者啃咬會留下出血的痕跡,但中重度
牙周病病人卻只能留下淺痕,甚至酸軟疼痛根本咬不動。此時,醫師就能依照咬痕的位置,判斷出哪區域的牙周狀況較糟,或者咬合功能不佳而給予重建的建議。
但
對於蛀牙的徵兆,恐怕就要靠點運氣才能發現,一般來說,兒童蛀牙好發於咬合面,相對於咬蘋果的位置比較容易被發現,但對於成人,蛀牙常發在牙齒和牙齒交接
的鄰接面,或者為繼發性蛀牙(secondary
caries,意指蛀牙經填補後,再次蛀牙),無論哪一種,除非蛀到缺角凹陷,否則很難在蘋果上形成痕跡。
對於大部分的人
來說,「顳顎關節症候群(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恐怕是陌生的名詞,事實上它像是一種文明病,和壓力及生活習慣有極大的關係,曾罹患的群眾其實不算少數,其中典型的症狀像是嘴巴張不
開、張開及咬合疼痛、開口時耳前會有聲音、開閉口時下巴歪斜或咬合紊亂。在蘋果上的有跡可循,就是能呈現患者的張口度以及平均咬合力道,如果病人剩餘牙齒
數多,咬痕卻極淺,可能就代表他硬咬時會疼痛而不敢出力,成為判斷罹病的線索。
「Dentapple」計畫背後的源起其實
是有故事的,一般提到日本蘋果,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青森縣,但事實上,較少為人知的長野縣佔蘋果總產量的第二位,而位於長野的松本蘋果協會對自家產品非
常有信心,十分不甘名氣落於下風而成為隱藏版美味,同時眼見近年銷量直落 25%,於是便想出這個跨界合作手法。
其實若仔
細分析起,這個專案非常有趣:協會想販賣蘋果,而他們同時觀察到在日本看牙醫是需要一定門檻、付出些代價的,那麼,如果能和特定牙醫診所結盟,利用蘋果提
供資料,由專業人士來診斷,若真需要治療,這就能為牙科帶來客源,而「Dentapple」計畫的新鮮與趣味,也能打響知名度建立起品牌,無疑是雙贏策
略。
放大一點來看,以現今科技的發展,穿戴式裝置衍生出的新興醫療模式正夯,無論是皮膚貼片、隱形眼鏡或者智慧型手環,為
的都是收集大家的生理資訊,上傳雲端後藉由遠距醫療來監測掌控,然而「Dentapple」開啟了另一個想像:有沒有可能藉由極為簡單的物品,就能取得我
們的健康數據呢?
也許你認為單憑齒痕,就算是醫界的福爾摩斯也不可能知道更多,完全悖離「精準醫學」的精神,但是,一顆蘋
果 200 日圓,一箱 12 顆也才 2,400 日圓,就算蘋果診斷太過粗糙,英語有一句名言「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顆蘋果,醫生遠離我) 」,診斷僅供參考,但有顆好吃又健康的蘋果,消費者不啻為贏家啊。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 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
印象牙醫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 印象牙醫位於台北市中山區行天宮斜對面,提供植牙、人工植牙、假牙植牙、牙齒矯正、牙齒美白、牙周病治療等服務,不論是植牙費用、植牙價格詢問,皆貼心為您服務,為優質的台北植牙、台北人工植牙、台北市植牙、台北市人工植牙診所之一。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淺談老年人牙齒的4個變化與保養
及時清理牙間隙,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可以幫助你擺脫經常塞牙的尷尬。
老年人牙齒的4個變化
1. 牙齒磨損多
牙齒經過數十年的使用,表面的釉質(琺琅質)已基本被磨耗殆盡,牙本質外露、牙面變平、牙齒變短,從而導致吃飯時咬不爛東西,吃東西時間變長而咬肌疲累,出現涼的不能吃、熱的也不能吃等咀嚼效率低下、顳頜關節病變、牙本質過敏的症狀,有的還可能發展為牙髓炎、根尖 牙周病 而出現持續性的疼痛。
2. 楔狀缺損多
老年人的牙齒頸部經常能看到有1道橫行的溝狀缺損,其形成的原因主要為牙齒局部的酸性環境腐蝕、咬合壓力、長期不正確的刷牙方式等。楔狀缺損可以引起牙齒的過敏、疼痛等感覺,可以繼發齲病、牙齒橫折等併發症。
3. 牙縫大
人到老年,牙齦和牙周組織的萎縮使牙齒之間的縫隙逐漸增大,這容易造成食物嵌塞,從而導致根面齲的發生和發展及牙周組織的病理性吸收,使牙齒出現缺損和鬆動等病變。
4. 殘根、殘冠牙多
這是由於長期的牙齒磨耗、齲齒、楔狀缺損等原因,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療,或由於病人恐懼補牙和拔牙而延誤治療所致。
吃東西愛塞牙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由於牙齦萎縮,牙周病使牙齒鬆動,造成牙間隙增大;牙齒磨耗嚴重,且不均勻,咀嚼食物時咬合的壓力很容易將食物擠入兩牙之間;牙齒的楔狀缺損,患齲齒後未及時修補,拔牙後未及時鑲牙以及牙齒排列不整齊等都是老年人塞牙的原因。
食物塞牙令人不適且煩惱,剔牙又給人增添了許多麻煩,如果殘留在牙縫間的食物殘屑、纖維長時間不清除,易引起牙齦萎縮、牙齦出血、牙周感染溢膿、牙齒鬆動,從而縮短牙齒壽命。
清潔牙間隙的方法
牙籤
使 用牙籤剔除嵌塞在牙間隙內的食物碎屑,這是人類一種古老的清潔口腔的方法。不過, 用時切忌垂直刺入牙縫,以免損傷牙齦,使齦乳頭萎縮,牙間隙增大,加重食物的嵌塞。有人習慣用手指甲或金屬髮夾、大頭針、火柴棒等堅硬未消毒的物件剔牙, 這樣隨意剔牙可損傷牙齦,時間久了可造成牙齦萎縮、牙間隙增大,加重食物嵌塞的發生;並且會由於剔牙工具不衛生而造成牙齦炎、牙周病等多種疾病的產生,建 議謹慎使用。
牙線
用尼龍線、絲線或聚酯纖維線製成,用它清潔牙齒的鄰面,特別是清潔平的或凸的牙面最合適。雙手將牙線兩頭拉直壓入牙間隙中, 作上下內外拉動, 清除嵌塞物。牙線比牙籤的弊病少,但比較麻煩,使用不方便。
牙線棒
牙線棒結合了牙線與牙籤的優點,使用方便。牙線棒的尖端進入牙間隙,剔除較大、較緊的食物嵌塞物,一次性使用,不僅衛生且對牙齦有保健作用,特別適用於由牙列不齊、鄰牙接觸點不好而引起的食物嵌塞。
牙齒保健從細節做起
正確的刷牙方法
順刷法:就是順著牙齒的生長方向刷牙,牙刷運動方向和牙縫方向一致。
作用:老年人的牙間隙大,容易藏入食物,如有 假牙 更容易嵌塞食物。而順刷法可以伸入牙縫中清除污垢,並且對牙齦組織有一定的按摩作用。
選用含氟化物的牙膏
根據自己個人的口腔情況,選擇加氟牙膏可預防齲齒;含洗必泰、蘆薈的牙膏可以防止牙周病;含兩面針的牙膏可以防治牙齒酸痛。
定期做口腔檢查半年檢查1次。
堅持做牙齦按摩
用拇指和食指從牙根方向向齦緣方向慢慢移動按摩,早晚各1 次。
經常叩齒
善養生者都強調「齒宜常叩」,在清晨或飯前,牙和牙齦的經脈未充,可以輕輕叩擊牙齒,能促使其血脈通暢,保護牙齒。
常飲茶水
茶葉中含有氟,具有預防齲齒的作用。所以常喝茶水或用茶漱口,能起到保護和清潔牙齒的作用。
慎服某些藥物
一些藥物如四環素、金黴素、強力黴素等,可以使牙齒發黃或牙釉質發育不良,容易導致齲齒,所以不要大量服用這些藥物。
防治牙齒過敏
對牙齒敏感症的治療,除針對病因處理外,主要採用脫敏治療,脫敏無效者,可視情況用充填術或冠修復來隔絕外界刺激,消除敏感症狀。
牙齒過敏及其形成原因
牙齒在遇到冷、熱、甜、酸或機械刺激(摩擦、咬硬物)後,所產生的一種酸軟疼痛的感覺,被稱為牙齒過敏症。它是多種牙體病以及部分牙周病所共有的一種症狀。
老年人牙齒過敏的原因包括:
1. 牙齒嚴重磨損或有楔狀缺損。2. 牙齦出現萎縮使得牙根暴露。3. 一些能使牙釉質完整性受到破壞而導致牙本質(牙齒的主體,位於牙釉質和牙骨質的內層)暴露的疾病,如齲病、牙隱裂、牙折、酸蝕症等。
緩解牙齒過敏症狀的6個妙法
1. 使用軟毛牙刷刷牙。2. 使用治療牙齒過敏的特效牙膏。能阻斷刺激向神經的傳導,或使牙神經對這些刺激的敏感度下降。如果要消除牙痛,需要堅持使用。3. 使用氟化物。使用牙醫推薦的含有氟化物的防治牙過敏的漱口液或凝膠潔齒劑。4. 用大蒜擦牙。用新鮮大蒜的橫切面反覆塗擦牙齒酸疼的過敏部位。大蒜素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對治療牙本質過敏有一定的效果。5. 吃生核桃。生核桃仁裡含有大量的鞣酸,能使牙本質小管中的蛋白質凝固,可以起到脫敏的作用。6. 養成飯後漱口的習慣。含適量清水在口中,鼓動雙頰多次,然後吐出,反覆3 ∼ 4 次。注意漱口水溫度要適宜,不要用熱水或者冰水漱口。老年人牙齒過敏的治療除針對病因處理外,主要採用脫敏治療,脫敏無效者,可視情況用充填術或冠修復以 隔絕外界刺激,消除敏感症狀。
老年人牙齒過敏的治療
除針對病因處理外,主要採用脫敏治療,脫敏無效者,可視情況用充填術或冠修復以隔絕外界刺激,消除敏感症狀。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 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早安健康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32&News_Class_ID=&Page=1
老年人牙齒的4個變化
1. 牙齒磨損多
牙齒經過數十年的使用,表面的釉質(琺琅質)已基本被磨耗殆盡,牙本質外露、牙面變平、牙齒變短,從而導致吃飯時咬不爛東西,吃東西時間變長而咬肌疲累,出現涼的不能吃、熱的也不能吃等咀嚼效率低下、顳頜關節病變、牙本質過敏的症狀,有的還可能發展為牙髓炎、根尖 牙周病 而出現持續性的疼痛。
2. 楔狀缺損多
老年人的牙齒頸部經常能看到有1道橫行的溝狀缺損,其形成的原因主要為牙齒局部的酸性環境腐蝕、咬合壓力、長期不正確的刷牙方式等。楔狀缺損可以引起牙齒的過敏、疼痛等感覺,可以繼發齲病、牙齒橫折等併發症。
3. 牙縫大
人到老年,牙齦和牙周組織的萎縮使牙齒之間的縫隙逐漸增大,這容易造成食物嵌塞,從而導致根面齲的發生和發展及牙周組織的病理性吸收,使牙齒出現缺損和鬆動等病變。
4. 殘根、殘冠牙多
這是由於長期的牙齒磨耗、齲齒、楔狀缺損等原因,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療,或由於病人恐懼補牙和拔牙而延誤治療所致。
吃東西愛塞牙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由於牙齦萎縮,牙周病使牙齒鬆動,造成牙間隙增大;牙齒磨耗嚴重,且不均勻,咀嚼食物時咬合的壓力很容易將食物擠入兩牙之間;牙齒的楔狀缺損,患齲齒後未及時修補,拔牙後未及時鑲牙以及牙齒排列不整齊等都是老年人塞牙的原因。
食物塞牙令人不適且煩惱,剔牙又給人增添了許多麻煩,如果殘留在牙縫間的食物殘屑、纖維長時間不清除,易引起牙齦萎縮、牙齦出血、牙周感染溢膿、牙齒鬆動,從而縮短牙齒壽命。
清潔牙間隙的方法
牙籤
使 用牙籤剔除嵌塞在牙間隙內的食物碎屑,這是人類一種古老的清潔口腔的方法。不過, 用時切忌垂直刺入牙縫,以免損傷牙齦,使齦乳頭萎縮,牙間隙增大,加重食物的嵌塞。有人習慣用手指甲或金屬髮夾、大頭針、火柴棒等堅硬未消毒的物件剔牙, 這樣隨意剔牙可損傷牙齦,時間久了可造成牙齦萎縮、牙間隙增大,加重食物嵌塞的發生;並且會由於剔牙工具不衛生而造成牙齦炎、牙周病等多種疾病的產生,建 議謹慎使用。
牙線
用尼龍線、絲線或聚酯纖維線製成,用它清潔牙齒的鄰面,特別是清潔平的或凸的牙面最合適。雙手將牙線兩頭拉直壓入牙間隙中, 作上下內外拉動, 清除嵌塞物。牙線比牙籤的弊病少,但比較麻煩,使用不方便。
牙線棒
牙線棒結合了牙線與牙籤的優點,使用方便。牙線棒的尖端進入牙間隙,剔除較大、較緊的食物嵌塞物,一次性使用,不僅衛生且對牙齦有保健作用,特別適用於由牙列不齊、鄰牙接觸點不好而引起的食物嵌塞。
牙齒保健從細節做起
正確的刷牙方法
順刷法:就是順著牙齒的生長方向刷牙,牙刷運動方向和牙縫方向一致。
作用:老年人的牙間隙大,容易藏入食物,如有 假牙 更容易嵌塞食物。而順刷法可以伸入牙縫中清除污垢,並且對牙齦組織有一定的按摩作用。
選用含氟化物的牙膏
根據自己個人的口腔情況,選擇加氟牙膏可預防齲齒;含洗必泰、蘆薈的牙膏可以防止牙周病;含兩面針的牙膏可以防治牙齒酸痛。
定期做口腔檢查半年檢查1次。
堅持做牙齦按摩
用拇指和食指從牙根方向向齦緣方向慢慢移動按摩,早晚各1 次。
經常叩齒
善養生者都強調「齒宜常叩」,在清晨或飯前,牙和牙齦的經脈未充,可以輕輕叩擊牙齒,能促使其血脈通暢,保護牙齒。
常飲茶水
茶葉中含有氟,具有預防齲齒的作用。所以常喝茶水或用茶漱口,能起到保護和清潔牙齒的作用。
慎服某些藥物
一些藥物如四環素、金黴素、強力黴素等,可以使牙齒發黃或牙釉質發育不良,容易導致齲齒,所以不要大量服用這些藥物。
防治牙齒過敏
對牙齒敏感症的治療,除針對病因處理外,主要採用脫敏治療,脫敏無效者,可視情況用充填術或冠修復來隔絕外界刺激,消除敏感症狀。
牙齒過敏及其形成原因
牙齒在遇到冷、熱、甜、酸或機械刺激(摩擦、咬硬物)後,所產生的一種酸軟疼痛的感覺,被稱為牙齒過敏症。它是多種牙體病以及部分牙周病所共有的一種症狀。
老年人牙齒過敏的原因包括:
1. 牙齒嚴重磨損或有楔狀缺損。2. 牙齦出現萎縮使得牙根暴露。3. 一些能使牙釉質完整性受到破壞而導致牙本質(牙齒的主體,位於牙釉質和牙骨質的內層)暴露的疾病,如齲病、牙隱裂、牙折、酸蝕症等。
緩解牙齒過敏症狀的6個妙法
1. 使用軟毛牙刷刷牙。2. 使用治療牙齒過敏的特效牙膏。能阻斷刺激向神經的傳導,或使牙神經對這些刺激的敏感度下降。如果要消除牙痛,需要堅持使用。3. 使用氟化物。使用牙醫推薦的含有氟化物的防治牙過敏的漱口液或凝膠潔齒劑。4. 用大蒜擦牙。用新鮮大蒜的橫切面反覆塗擦牙齒酸疼的過敏部位。大蒜素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對治療牙本質過敏有一定的效果。5. 吃生核桃。生核桃仁裡含有大量的鞣酸,能使牙本質小管中的蛋白質凝固,可以起到脫敏的作用。6. 養成飯後漱口的習慣。含適量清水在口中,鼓動雙頰多次,然後吐出,反覆3 ∼ 4 次。注意漱口水溫度要適宜,不要用熱水或者冰水漱口。老年人牙齒過敏的治療除針對病因處理外,主要採用脫敏治療,脫敏無效者,可視情況用充填術或冠修復以 隔絕外界刺激,消除敏感症狀。
老年人牙齒過敏的治療
除針對病因處理外,主要採用脫敏治療,脫敏無效者,可視情況用充填術或冠修復以隔絕外界刺激,消除敏感症狀。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 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早安健康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32&News_Class_ID=&Page=1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植牙是否補骨粉 要看牙床的
目前不少植牙都號稱不需補骨,也不用開刀,不必等骨整合就能植牙,但是對牙醫師來說,有些人的骨床已經受到細菌一定深度侵蝕,如果想長久使用植入的牙齒,最好還是為牙骨床打下良好的植牙基礎才是正途,骨床基底穩健植牙才能用長久。
如 果牙齒狀況本來就不佳,又缺乏正確保養,這樣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的狀況,臨床上不乏植牙一年多,就已經出現疼痛或植體動搖等情形,ICOI植牙專科醫師 表示,植牙應該要以長期使用治療方式來看待,只要設計使用年限要超過十年以上,骨床的健康就很重要,建議紮實的補骨功夫不可省略。
國 內正常的植體長度為7~8mm以上,雖然已有胖圓短植體推出,但是剛啟用階段持久性尚待考驗,由於植牙是將植體置入骨床,如果骨質不佳骨床不夠,病人後續 使用時間可能因此縮短。所以牙骨床修復是很重要一環,所以有些人植牙二十多年都沒事,有人卻植了一年半就感覺不舒服,除了跟保養有關外,很重要的是造骨基 礎厚實完整,植牙才能長久使用無虞。
目前上顎後牙區植牙對於植牙的植體是否打穿鼻竇有不同門派見解,坊間兩派植牙醫師,一 派勇於嘗試,認為植牙可以打穿鼻竇,因為植體長7mm,鼻竇骨厚度也不過2-3mm,不需補骨即可植牙,只要衡量好植體的使用期限,再加上植體原本就有此 設計,打穿鼻竇屬於正常的操作方式。另一派則持保守觀點,認為絕對不能打穿鼻竇,如果鼻竇在植牙前就已經嚴重發炎到鼻竇破損,會先請耳鼻喉科醫師及植牙口 腔醫師做好鼻竇修復,確定沒有鼻竇炎跟鼻竇破損,修復完成之後才會進行上顎竇提高術的補骨程序,避免鼻竇內的細菌有機會入侵牙床引發骨床發炎,最後植牙失 敗。
骨床再造方式有多種,醫療界有以純自體骨移植模式,好處是成本便宜、失敗率低,但是增加傷口與疼痛度。另外有以純骨粉 植牙,但是畢竟完全外來物,相對骨整合較無法完全控制,目前已有更深入的研究,使用PRF(PLATELET RICH FIBRIN),藉由人體細胞協助進行骨整合,患者在就診前先抽血,萃取製作骨膠原膜,用來在手術過程中加速自體修復及止血功效,這樣就能一邊修復一邊補 骨。醫師表示,藉由自體骨、骨粉、加上人體細胞進行的修復模式,就好像綜合性的雞尾酒療法,能夠大幅提高補骨成功率,亦不會增加疼痛與腫脹度。
如 果牙床補骨之後運動量夠,加上飲食鈣質補充得當,骨再生情況就好;有些人不曬太陽又不喜歡運動,骨頭生長就慢,因此做鼻竇修復或補骨時,有人只需三個月就 好,有些人卻需要九至十二個月的時間。牙醫師表示,醫療的細緻度會影響病人疼痛度,有些病人補骨之後痛到不行,有些人卻沒有痛感,現在透過雷射來滅菌止 血,配合PRF加速修復,可以有效降低補骨植牙的疼痛感並提高植牙效能。
參考文獻:
1. 廖榮彥 2008 Bicon 植牙系統簡介
2. 張文輝 美齒與科
3. 2006 人工植牙 新知
資料來源:101dr
印象牙醫
如 果牙齒狀況本來就不佳,又缺乏正確保養,這樣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的狀況,臨床上不乏植牙一年多,就已經出現疼痛或植體動搖等情形,ICOI植牙專科醫師 表示,植牙應該要以長期使用治療方式來看待,只要設計使用年限要超過十年以上,骨床的健康就很重要,建議紮實的補骨功夫不可省略。
國 內正常的植體長度為7~8mm以上,雖然已有胖圓短植體推出,但是剛啟用階段持久性尚待考驗,由於植牙是將植體置入骨床,如果骨質不佳骨床不夠,病人後續 使用時間可能因此縮短。所以牙骨床修復是很重要一環,所以有些人植牙二十多年都沒事,有人卻植了一年半就感覺不舒服,除了跟保養有關外,很重要的是造骨基 礎厚實完整,植牙才能長久使用無虞。
目前上顎後牙區植牙對於植牙的植體是否打穿鼻竇有不同門派見解,坊間兩派植牙醫師,一 派勇於嘗試,認為植牙可以打穿鼻竇,因為植體長7mm,鼻竇骨厚度也不過2-3mm,不需補骨即可植牙,只要衡量好植體的使用期限,再加上植體原本就有此 設計,打穿鼻竇屬於正常的操作方式。另一派則持保守觀點,認為絕對不能打穿鼻竇,如果鼻竇在植牙前就已經嚴重發炎到鼻竇破損,會先請耳鼻喉科醫師及植牙口 腔醫師做好鼻竇修復,確定沒有鼻竇炎跟鼻竇破損,修復完成之後才會進行上顎竇提高術的補骨程序,避免鼻竇內的細菌有機會入侵牙床引發骨床發炎,最後植牙失 敗。
骨床再造方式有多種,醫療界有以純自體骨移植模式,好處是成本便宜、失敗率低,但是增加傷口與疼痛度。另外有以純骨粉 植牙,但是畢竟完全外來物,相對骨整合較無法完全控制,目前已有更深入的研究,使用PRF(PLATELET RICH FIBRIN),藉由人體細胞協助進行骨整合,患者在就診前先抽血,萃取製作骨膠原膜,用來在手術過程中加速自體修復及止血功效,這樣就能一邊修復一邊補 骨。醫師表示,藉由自體骨、骨粉、加上人體細胞進行的修復模式,就好像綜合性的雞尾酒療法,能夠大幅提高補骨成功率,亦不會增加疼痛與腫脹度。
如 果牙床補骨之後運動量夠,加上飲食鈣質補充得當,骨再生情況就好;有些人不曬太陽又不喜歡運動,骨頭生長就慢,因此做鼻竇修復或補骨時,有人只需三個月就 好,有些人卻需要九至十二個月的時間。牙醫師表示,醫療的細緻度會影響病人疼痛度,有些病人補骨之後痛到不行,有些人卻沒有痛感,現在透過雷射來滅菌止 血,配合PRF加速修復,可以有效降低補骨植牙的疼痛感並提高植牙效能。
參考文獻:
1. 廖榮彥 2008 Bicon 植牙系統簡介
2. 張文輝 美齒與科
3. 2006 人工植牙 新知
資料來源:101dr
印象牙醫
拔不拔牙與植不植牙
自然牙的拔與不拔
拔牙是最不得已的選擇,需要拔牙不外乎有以下五種情形:
1、患者本身想除之而後快。
2、牙變長、長歪或阻生的智齒已經影響鄰牙。
3、為矯正的需要將擁擠的牙齒拔出騰出空間。
4、一般科牙醫師無法進行患者更要求的其他診療方式,又不想轉診給專科牙醫師。
5、專科牙醫師以其專業及經驗判斷,真的無法保留自然牙狀態下,才會進行拔牙的終極手段。
牙醫的判斷準則包括牙齒搖動的程度(齒槽骨的支持度)、這顆牙是否可以應付其所在位置該具備的「功能性」等等。有個觀念一定要調整:
若能延長自然牙的使用期限,比 植牙 更重要!
前牙區的植牙除了能切能撕的功能外,發音之舒適性,還有很重要的「美觀」考量,而後牙區的植牙主要以咀嚼的功能性為主。因此前牙若無以上問題,該想盡辦法恢復健康保留下來。反觀只要自然後牙有相當的破壞,影響到功能則會傾向拔除以植牙或牙橋來滿足咀嚼功能。
決定「拔牙」後植牙,必須要三思
一定要有完善配套的治療計畫才能去執行拔牙這個動作,因為拔一顆有時會影響很多顆,所以才說「拔牙是最不得已的選擇」。
拔牙後需要植牙時,如果齒槽骨流失,會使植牙的效果變得不可預測,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醫師會使用自體骨、異體骨、異種骨或合成骨等骨粉,來幫助患者建立穩定的植牙基地;假使齒槽骨流失太嚴重,還會包覆再生膜,提高成骨的機會。
如果從「不影響鄰牙」的思維切入,植牙的確是缺失牙的最佳替代方案,尤其當全顎缺牙需要全口重建時,多顆植牙的方式可以將植體穩固的連結在一起,使 假牙 不易動搖,但是我們一定要認清一個觀念:
人工植牙是「幫助」自然牙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自然牙,「尊重自然牙」的態度,是每個牙醫師都應具備的醫療道德。
因為自然牙的牙根,絕對比人工牙根耐用,在優先保留自然牙牙根的前提下,應該先考慮假牙贋復,牙橋等技術,都已是百年經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果以上方法皆行不通,才考慮最後的手段──拔牙。
拔牙其實是製造新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因為會產生牙骨牌效應,造成「缺一齒、倒整排」的窘境,除非真不得已必須拔牙,才來考慮進行人工植牙。
拔牙不得已的原因:蛀透、根管病、根管裂
一般來拔牙的患者,會心甘情願的多半是做矯正,為了騰出一些空間,把參差的牙齒排齊。有時候因為乳牙在發育的過程中被恆牙所取代,這是牙齒自然替換的過程,但有些乳牙卻沒有被恆牙替換,繼續在口腔裡面。
也有許多的案例,除非這些牙齒已經岌岌可危、影響了功能甚至美觀,不然很多的乳牙雖然根很短小,只要能正常使用,還是有機會讓這種牙齒繼續在口腔裡,行使它所要負擔的功能。但如果是 牙周病 的破壞,已經嚴重到治療沒有機會再改善支持來滿足該牙的功能或是垂直移動的牙齒,基本上是沒辦法保留的,就要考慮以拔除來面對了。
牙齒裂掉的原因
通常牙齒裂掉有兩種,醫師的考量也不一樣:
第一種,是做過根管治療
沒有把套子做好,導致把牙齒咬裂了,或純粹只是因為個人的牙齒結構比較脆弱,這是在根管治療之後,牙結構上的變化可能產生的情形。
第二種,某些特殊力量,把牙齒弄斷、弄裂
如果牙齒沒有抽過神經,也許稍稍補過牙,甚或是完全健康的牙齒,因為某些特殊的力道或增加的頻率,把牙齒撞斷了、撞裂了、或咬合施力不當,而把牙給咬斷或咬裂了,必須得拔除的牙齒,就要非常小心,這種現象屬於高風險。
這樣的族群,必須有一個植牙特別的方案,在考慮植牙時,是不是要針對他的咬合,有更加強的做法?
比 如說,患者因為有咬裂現象,必須更換牙齒而植牙,為了不讓植牙重蹈覆轍受到特殊力道,需要戴一種「保護咬合的板子」,通常是透明的、有點彈性,或者是硬的 放在上顎,以至於戴起來上下牙齒不會直接產生相撞擊,而彼此磨耗或把力量傳導到牙齒及關節、而使得牙齒的結構受到極大的挑戰,甚至崩裂的情形。
當牙根裂了,特別是縱裂或是根管從裡面鈣化穿孔,無法通過一些擴大來除去大部分的壞死組織,這樣的牙根也可能要考慮拔除。有些牙齒因為結構已經明顯的損壞,剩下牙根的長度太短,以至於未來的補綴或修復,已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遠期結果,也會考慮拔除。
因矯正而拔牙,是為了騰出空間;乳牙沒有被替換已經有狀況,致使該牙無法有應有的功能;或是牙周病的牙齒已經有垂直移動,支持的量不夠在那個齒位上提供合適使用;另外是根管的結構或是牙根的結構已經發生變化,這些都是考慮拔牙的因素。
拔與不拔、搖與不搖、要與不要,這三件事拔牙前要綁在一起思考,罹患牙周病的牙齒,不是產生搖動就不能繼續使用,許多發生搖動的牙齒是因為發炎及咬合創傷,這兩個原因產生的搖動,只要透過適當的治療都可以被改善,使自然牙的壽命可以被延長。
產生搖動的主因若是齒槽骨的流失,搖動幅度過大,還可以試著透過補充骨量來克服。其他骨質造成牙齒的搖動,例如有些矯正中後期、更年期間,這些狀況產生的搖動就比較無法改善。
牙周病治療
以臨床上的經驗來看,必須以功能性來做考量,假設嚴重搖動的牙齒,是位於用來咀嚼的後牙受力區,就會傾向建議拔除,如果是位於美觀為主的前牙區,由於受的力較小,就比較傾向儘量保留自然牙根。
大部分醫生的觀點,通常認為動搖的牙齒是不良於咀嚼,其實不盡然!在臨床經驗裡,有部分的患者仍是會繼續使用會搖動的牙齒。所以依據患者的意願,仍會盡量幫患者保留會搖動的牙齒。
醫師呼籲牙周病患者,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大 處著眼」是希望最終能夠在美觀區,讓患者有理想的笑容,做為大方向計畫的終點,但在著手醫療時則以「小處著手」,會考量先滿足健康的需要、功能的要求,再 給予舒適的考量,最終才會是患者合適的美觀。植牙,跟有牙周病的牙齒,可以從拔與不拔來做考量。只要是仍可以使用、具有功能性的牙齒,應該是儘可能的治 療,以求能保留不拔除。
但如果說患病的牙齒,是位在已經影響咀嚼功能的後牙區,就看治療後的效果,來判斷留與不留。因為前牙區對於功能性的要求不高,如果牙周病的迫害不那麼嚴重,則會傾向留下自然牙根,當然治療的效果會與患者本身的條件、意願、醫生的經驗能力都有關係。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今周刊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30&News_Class_ID=&Page=1
拔牙是最不得已的選擇,需要拔牙不外乎有以下五種情形:
1、患者本身想除之而後快。
2、牙變長、長歪或阻生的智齒已經影響鄰牙。
3、為矯正的需要將擁擠的牙齒拔出騰出空間。
4、一般科牙醫師無法進行患者更要求的其他診療方式,又不想轉診給專科牙醫師。
5、專科牙醫師以其專業及經驗判斷,真的無法保留自然牙狀態下,才會進行拔牙的終極手段。
牙醫的判斷準則包括牙齒搖動的程度(齒槽骨的支持度)、這顆牙是否可以應付其所在位置該具備的「功能性」等等。有個觀念一定要調整:
若能延長自然牙的使用期限,比 植牙 更重要!
前牙區的植牙除了能切能撕的功能外,發音之舒適性,還有很重要的「美觀」考量,而後牙區的植牙主要以咀嚼的功能性為主。因此前牙若無以上問題,該想盡辦法恢復健康保留下來。反觀只要自然後牙有相當的破壞,影響到功能則會傾向拔除以植牙或牙橋來滿足咀嚼功能。
決定「拔牙」後植牙,必須要三思
一定要有完善配套的治療計畫才能去執行拔牙這個動作,因為拔一顆有時會影響很多顆,所以才說「拔牙是最不得已的選擇」。
拔牙後需要植牙時,如果齒槽骨流失,會使植牙的效果變得不可預測,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醫師會使用自體骨、異體骨、異種骨或合成骨等骨粉,來幫助患者建立穩定的植牙基地;假使齒槽骨流失太嚴重,還會包覆再生膜,提高成骨的機會。
如果從「不影響鄰牙」的思維切入,植牙的確是缺失牙的最佳替代方案,尤其當全顎缺牙需要全口重建時,多顆植牙的方式可以將植體穩固的連結在一起,使 假牙 不易動搖,但是我們一定要認清一個觀念:
人工植牙是「幫助」自然牙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自然牙,「尊重自然牙」的態度,是每個牙醫師都應具備的醫療道德。
因為自然牙的牙根,絕對比人工牙根耐用,在優先保留自然牙牙根的前提下,應該先考慮假牙贋復,牙橋等技術,都已是百年經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果以上方法皆行不通,才考慮最後的手段──拔牙。
拔牙其實是製造新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因為會產生牙骨牌效應,造成「缺一齒、倒整排」的窘境,除非真不得已必須拔牙,才來考慮進行人工植牙。
拔牙不得已的原因:蛀透、根管病、根管裂
一般來拔牙的患者,會心甘情願的多半是做矯正,為了騰出一些空間,把參差的牙齒排齊。有時候因為乳牙在發育的過程中被恆牙所取代,這是牙齒自然替換的過程,但有些乳牙卻沒有被恆牙替換,繼續在口腔裡面。
也有許多的案例,除非這些牙齒已經岌岌可危、影響了功能甚至美觀,不然很多的乳牙雖然根很短小,只要能正常使用,還是有機會讓這種牙齒繼續在口腔裡,行使它所要負擔的功能。但如果是 牙周病 的破壞,已經嚴重到治療沒有機會再改善支持來滿足該牙的功能或是垂直移動的牙齒,基本上是沒辦法保留的,就要考慮以拔除來面對了。
牙齒裂掉的原因
通常牙齒裂掉有兩種,醫師的考量也不一樣:
第一種,是做過根管治療
沒有把套子做好,導致把牙齒咬裂了,或純粹只是因為個人的牙齒結構比較脆弱,這是在根管治療之後,牙結構上的變化可能產生的情形。
第二種,某些特殊力量,把牙齒弄斷、弄裂
如果牙齒沒有抽過神經,也許稍稍補過牙,甚或是完全健康的牙齒,因為某些特殊的力道或增加的頻率,把牙齒撞斷了、撞裂了、或咬合施力不當,而把牙給咬斷或咬裂了,必須得拔除的牙齒,就要非常小心,這種現象屬於高風險。
這樣的族群,必須有一個植牙特別的方案,在考慮植牙時,是不是要針對他的咬合,有更加強的做法?
比 如說,患者因為有咬裂現象,必須更換牙齒而植牙,為了不讓植牙重蹈覆轍受到特殊力道,需要戴一種「保護咬合的板子」,通常是透明的、有點彈性,或者是硬的 放在上顎,以至於戴起來上下牙齒不會直接產生相撞擊,而彼此磨耗或把力量傳導到牙齒及關節、而使得牙齒的結構受到極大的挑戰,甚至崩裂的情形。
當牙根裂了,特別是縱裂或是根管從裡面鈣化穿孔,無法通過一些擴大來除去大部分的壞死組織,這樣的牙根也可能要考慮拔除。有些牙齒因為結構已經明顯的損壞,剩下牙根的長度太短,以至於未來的補綴或修復,已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遠期結果,也會考慮拔除。
因矯正而拔牙,是為了騰出空間;乳牙沒有被替換已經有狀況,致使該牙無法有應有的功能;或是牙周病的牙齒已經有垂直移動,支持的量不夠在那個齒位上提供合適使用;另外是根管的結構或是牙根的結構已經發生變化,這些都是考慮拔牙的因素。
拔與不拔、搖與不搖、要與不要,這三件事拔牙前要綁在一起思考,罹患牙周病的牙齒,不是產生搖動就不能繼續使用,許多發生搖動的牙齒是因為發炎及咬合創傷,這兩個原因產生的搖動,只要透過適當的治療都可以被改善,使自然牙的壽命可以被延長。
產生搖動的主因若是齒槽骨的流失,搖動幅度過大,還可以試著透過補充骨量來克服。其他骨質造成牙齒的搖動,例如有些矯正中後期、更年期間,這些狀況產生的搖動就比較無法改善。
牙周病治療
以臨床上的經驗來看,必須以功能性來做考量,假設嚴重搖動的牙齒,是位於用來咀嚼的後牙受力區,就會傾向建議拔除,如果是位於美觀為主的前牙區,由於受的力較小,就比較傾向儘量保留自然牙根。
大部分醫生的觀點,通常認為動搖的牙齒是不良於咀嚼,其實不盡然!在臨床經驗裡,有部分的患者仍是會繼續使用會搖動的牙齒。所以依據患者的意願,仍會盡量幫患者保留會搖動的牙齒。
醫師呼籲牙周病患者,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大 處著眼」是希望最終能夠在美觀區,讓患者有理想的笑容,做為大方向計畫的終點,但在著手醫療時則以「小處著手」,會考量先滿足健康的需要、功能的要求,再 給予舒適的考量,最終才會是患者合適的美觀。植牙,跟有牙周病的牙齒,可以從拔與不拔來做考量。只要是仍可以使用、具有功能性的牙齒,應該是儘可能的治 療,以求能保留不拔除。
但如果說患病的牙齒,是位在已經影響咀嚼功能的後牙區,就看治療後的效果,來判斷留與不留。因為前牙區對於功能性的要求不高,如果牙周病的迫害不那麼嚴重,則會傾向留下自然牙根,當然治療的效果會與患者本身的條件、意願、醫生的經驗能力都有關係。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今周刊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30&News_Class_ID=&Page=1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七大方法一起照顧寶寶牙齒健康
從小做起,將來不當牙套妹!
現代人為了有一口整齊美觀的牙齒,不惜花大錢和忍受數年的痛苦,去戴牙套甚至動手術來矯正牙齒。但爸媽您可知道,其實從寶寶長第一顆乳牙開始(甚至在還沒長牙前),只要能在許多小細節上好好把關,寶寶將來就不需要為了牙齒花錢受苦喔!牙齒保健,一定要從小開始做起!
寶寶的第一顆牙!
當寶寶開始時常流口水、躁動不安、喜歡咬東西時,就可能是寶寶要冒出第一顆小牙的徵兆喔!由於寶寶長牙時可能會有些不舒服,覺得癢癢的、想要磨牙,因此會拿東西來咬,倘若東西上有細菌就可能造成在長牙時合併輕微的發燒或腹瀉,但並非每個孩子長牙都會這樣。
台北長庚醫院兒童牙科陳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6~9個月時,會先長出第一顆牙,但每個寶寶的長牙時間因人而異,只要在3~12個月內長牙都算正常,除非超過一歲仍沒長牙的話,才需要進一步就醫。
寶 寶乳牙的長出順序如下:會先冒出下顎的兩顆門牙,再來是門牙旁邊的兩顆側門牙,然後是上顎的門牙、側門牙;都會先長下排牙齒,再對稱地長上排牙齒,並且會 左右兩側同時長(若某一側沒有跟著長出,可能需要就醫瞭解原因)。大約到2~3歲時,寶寶會長出全部的乳牙,一共20顆。
乳牙排列有學問!
由 於寶寶牙齒的排列和其骨骼發育有關,因此陳醫師表示,即使寶寶的乳牙咬合出現深咬或錯咬(下顎向前凸出),或是上下排中線無法對齊,醫師並不會馬上做處 理,而是會繼續觀察,因為孩子臉頰的骨骼仍在發育,尚有變化的空間;除非發現是單顆牙齒的生長出了問題而造成其他牙齒排列不正的話,醫師才會進行處理調 整,以免情況繼續惡化。
乳牙蛀掉沒關係?!
有些家長可能因為覺得以後還有恆齒,所以乳牙的保健不用那麼在 意;但是乳牙蛀掉真的對於日後的恆齒不會有影響嗎?陳醫師表示,乳牙有引導恆齒長出,及為恆齒「卡位」的功用,因此倘若乳牙蛀掉的話,旁邊的牙齒就容易往 蛀掉的空缺擠,造成下面的恆齒可能無法順利長出,或排列不正,所以爸媽可別小看乳牙健康的重要性喔!
乳牙長得開開不好看!
有 的寶寶乳牙長得「開開」的、齒間空隙較大,這樣好嗎?醫師表示,這樣的乳牙排列反而有助於日後的恆齒長出順利(因為恆齒比較大顆),蛀牙率也會比較低(因 為齒縫間不易藏食物殘渣);相對來說,乳牙排列較密的寶寶,比較容易蛀牙(因此家長要更注意寶寶牙齒的清潔),將來可能需要矯正牙齒的機率也較高。但乳牙 的排列是天生的,沒法刻意塑造,家長也只能順其自然了。
愛吃奶嘴是否會影響牙齒排列?
大多數寶寶可能都會 經過愛吸奶嘴或愛吃「雞腿」(手指頭)的「口腔期」,但醫師表示,寶寶牙齒的排列其實會受到其吸吮的力道、強度、時間、頻率的影響。因為當我們吸吮時,上 顎骨會受到負壓的影響而變窄、曲線變尖、向前凸,門牙亦容易往前推,造成「暴牙」或「開咬」的現象,致上下排牙齒無法咬合。因此醫師建議家長最好能在寶寶 兩歲前就慢慢戒掉這樣的習慣(若能更早戒掉更好),以免影響將來可能齒列不正。
乳牙保健7大招
寶寶的乳牙是否健康,將會影響日後恆齒的發育排列,因此爸媽千萬不能小看寶寶的乳牙清潔喔!想要寶寶長大後擁有一口閃亮白牙的話(還有省掉將來一大筆矯正牙齒的費用),就要從現在開始做起,幫助寶寶建立正確的口腔清潔習慣。
蛀牙的形成是因為食物的殘渣留在牙齒表面,經口腔中的細菌分解後產生酸性物質,這些酸慢慢溶解牙齒的鈣質而形成蛀洞。由此可見,蛀牙的形成需要四大要素的配合:宿主(牙齒)、細菌、食物、時間,因此牙齒保健主要從這幾點下手:
1、主要照顧者的衛生習慣很重要:
醫師表示,寶寶口腔中的細菌多半是經由大人的唾液傳染,例如講話時、幫寶寶把食物吹涼、親吻寶寶……,因此大人(尤其是主要照顧者)本身的衛生習慣很重要,一定要做好口腔清潔衛生,才不會把口腔裡的細菌傳給寶寶喔!
2、還沒長牙前就要清潔口腔:
可 別以為等寶寶長牙了才需要刷牙、清潔口腔喔!陳醫師建議家長,在寶寶6個月前還沒長牙時,每次寶寶喝完奶或吃完副食品後,就可以用指頭包著紗布巾(或是使 用「指套刷」),沾點開水輕輕地擦拭寶寶的口腔、舌頭;這樣做除了清潔作用之外,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寶寶從小就習慣有異物進入口腔,這樣將來長牙後、需要使 用牙刷來清潔時,才比較容易適應而不會排斥。
3、長第一顆牙後就要使用牙刷:
這是因為一旦牙齒長出之後,口腔內導致蛀牙的細菌-「變異鏈球菌」就會開始附著在牙齒的表面,因此當寶寶長第一顆牙後,家長就要開始使用寶寶專用的乳牙刷,沾一點點牙膏或漱口水來幫寶寶清潔牙齒、牙齦和舌頭。
4、寶寶也可以使用牙線:
若是乳牙排列較密的寶寶,家長最好能用牙線幫寶寶清潔,以免齒縫藏食物殘渣;乳牙排列較鬆的寶寶則不需要。但醫師表示,當寶寶開始長最後面的乳臼齒時,家長就要搭配牙線使用才比較能清潔乾淨。
5、長第一顆牙後就可以看牙醫:
爸 媽可能會好奇──才長一顆牙,有什麼好去看醫生的呢?陳醫師表示,這時候帶寶寶看牙醫的目的,主要是讓醫師可以瞭解寶寶的口腔衛生狀況和平日飲食習慣,給 予家長一些衛教諮詢和正確觀念。初診之後,正常情況下,建議家長每半年帶孩子做一次牙齒健康檢查;除非發現有蛀牙情形,才需要進一步治療。
6、「危險」食物不要碰:
很 多家長習慣在餐與餐之間給寶寶吃一些小餅乾當點心,但這些「小點心」因為多是澱粉(可發酵的醣類),可發酵的醣類是口腔內細菌最喜歡吃的食物,因此若是吃 完後沒有馬上清潔口腔,就容易使寶寶的口腔成為蛀牙形成的溫床。因此醫師建議,最好還是讓寶寶少吃零嘴、精緻食物(糕點、餅乾)、糖果、黏稠的食物,以降 低蛀牙的風險。
7、減少進食頻率:
少吃容易造成蛀牙的食物固然重要,但更要緊的是要減少寶寶進食的頻率, 也就是說不要讓寶寶的嘴巴老是充滿著食物。因此醫師建議,家長最好讓寶寶在吃完正餐後再吃小點心,儘量不要在餐與餐之間吃,以免牙齒老是處於充滿食物的 「危險」環境中。當然還是要記住──吃完點心後一定要給寶寶刷牙喔!
參考文獻:
1。 張文輝 美齒與科
2。 吳宛霖 2007 認識植牙
3。 徐振祥 2012 缺牙人的希望 認識「 人工植牙 」
資料來源:mababy
印象牙醫
現代人為了有一口整齊美觀的牙齒,不惜花大錢和忍受數年的痛苦,去戴牙套甚至動手術來矯正牙齒。但爸媽您可知道,其實從寶寶長第一顆乳牙開始(甚至在還沒長牙前),只要能在許多小細節上好好把關,寶寶將來就不需要為了牙齒花錢受苦喔!牙齒保健,一定要從小開始做起!
寶寶的第一顆牙!
當寶寶開始時常流口水、躁動不安、喜歡咬東西時,就可能是寶寶要冒出第一顆小牙的徵兆喔!由於寶寶長牙時可能會有些不舒服,覺得癢癢的、想要磨牙,因此會拿東西來咬,倘若東西上有細菌就可能造成在長牙時合併輕微的發燒或腹瀉,但並非每個孩子長牙都會這樣。
台北長庚醫院兒童牙科陳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寶寶大約在6~9個月時,會先長出第一顆牙,但每個寶寶的長牙時間因人而異,只要在3~12個月內長牙都算正常,除非超過一歲仍沒長牙的話,才需要進一步就醫。
寶 寶乳牙的長出順序如下:會先冒出下顎的兩顆門牙,再來是門牙旁邊的兩顆側門牙,然後是上顎的門牙、側門牙;都會先長下排牙齒,再對稱地長上排牙齒,並且會 左右兩側同時長(若某一側沒有跟著長出,可能需要就醫瞭解原因)。大約到2~3歲時,寶寶會長出全部的乳牙,一共20顆。
乳牙排列有學問!
由 於寶寶牙齒的排列和其骨骼發育有關,因此陳醫師表示,即使寶寶的乳牙咬合出現深咬或錯咬(下顎向前凸出),或是上下排中線無法對齊,醫師並不會馬上做處 理,而是會繼續觀察,因為孩子臉頰的骨骼仍在發育,尚有變化的空間;除非發現是單顆牙齒的生長出了問題而造成其他牙齒排列不正的話,醫師才會進行處理調 整,以免情況繼續惡化。
乳牙蛀掉沒關係?!
有些家長可能因為覺得以後還有恆齒,所以乳牙的保健不用那麼在 意;但是乳牙蛀掉真的對於日後的恆齒不會有影響嗎?陳醫師表示,乳牙有引導恆齒長出,及為恆齒「卡位」的功用,因此倘若乳牙蛀掉的話,旁邊的牙齒就容易往 蛀掉的空缺擠,造成下面的恆齒可能無法順利長出,或排列不正,所以爸媽可別小看乳牙健康的重要性喔!
乳牙長得開開不好看!
有 的寶寶乳牙長得「開開」的、齒間空隙較大,這樣好嗎?醫師表示,這樣的乳牙排列反而有助於日後的恆齒長出順利(因為恆齒比較大顆),蛀牙率也會比較低(因 為齒縫間不易藏食物殘渣);相對來說,乳牙排列較密的寶寶,比較容易蛀牙(因此家長要更注意寶寶牙齒的清潔),將來可能需要矯正牙齒的機率也較高。但乳牙 的排列是天生的,沒法刻意塑造,家長也只能順其自然了。
愛吃奶嘴是否會影響牙齒排列?
大多數寶寶可能都會 經過愛吸奶嘴或愛吃「雞腿」(手指頭)的「口腔期」,但醫師表示,寶寶牙齒的排列其實會受到其吸吮的力道、強度、時間、頻率的影響。因為當我們吸吮時,上 顎骨會受到負壓的影響而變窄、曲線變尖、向前凸,門牙亦容易往前推,造成「暴牙」或「開咬」的現象,致上下排牙齒無法咬合。因此醫師建議家長最好能在寶寶 兩歲前就慢慢戒掉這樣的習慣(若能更早戒掉更好),以免影響將來可能齒列不正。
乳牙保健7大招
寶寶的乳牙是否健康,將會影響日後恆齒的發育排列,因此爸媽千萬不能小看寶寶的乳牙清潔喔!想要寶寶長大後擁有一口閃亮白牙的話(還有省掉將來一大筆矯正牙齒的費用),就要從現在開始做起,幫助寶寶建立正確的口腔清潔習慣。
蛀牙的形成是因為食物的殘渣留在牙齒表面,經口腔中的細菌分解後產生酸性物質,這些酸慢慢溶解牙齒的鈣質而形成蛀洞。由此可見,蛀牙的形成需要四大要素的配合:宿主(牙齒)、細菌、食物、時間,因此牙齒保健主要從這幾點下手:
1、主要照顧者的衛生習慣很重要:
醫師表示,寶寶口腔中的細菌多半是經由大人的唾液傳染,例如講話時、幫寶寶把食物吹涼、親吻寶寶……,因此大人(尤其是主要照顧者)本身的衛生習慣很重要,一定要做好口腔清潔衛生,才不會把口腔裡的細菌傳給寶寶喔!
2、還沒長牙前就要清潔口腔:
可 別以為等寶寶長牙了才需要刷牙、清潔口腔喔!陳醫師建議家長,在寶寶6個月前還沒長牙時,每次寶寶喝完奶或吃完副食品後,就可以用指頭包著紗布巾(或是使 用「指套刷」),沾點開水輕輕地擦拭寶寶的口腔、舌頭;這樣做除了清潔作用之外,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寶寶從小就習慣有異物進入口腔,這樣將來長牙後、需要使 用牙刷來清潔時,才比較容易適應而不會排斥。
3、長第一顆牙後就要使用牙刷:
這是因為一旦牙齒長出之後,口腔內導致蛀牙的細菌-「變異鏈球菌」就會開始附著在牙齒的表面,因此當寶寶長第一顆牙後,家長就要開始使用寶寶專用的乳牙刷,沾一點點牙膏或漱口水來幫寶寶清潔牙齒、牙齦和舌頭。
4、寶寶也可以使用牙線:
若是乳牙排列較密的寶寶,家長最好能用牙線幫寶寶清潔,以免齒縫藏食物殘渣;乳牙排列較鬆的寶寶則不需要。但醫師表示,當寶寶開始長最後面的乳臼齒時,家長就要搭配牙線使用才比較能清潔乾淨。
5、長第一顆牙後就可以看牙醫:
爸 媽可能會好奇──才長一顆牙,有什麼好去看醫生的呢?陳醫師表示,這時候帶寶寶看牙醫的目的,主要是讓醫師可以瞭解寶寶的口腔衛生狀況和平日飲食習慣,給 予家長一些衛教諮詢和正確觀念。初診之後,正常情況下,建議家長每半年帶孩子做一次牙齒健康檢查;除非發現有蛀牙情形,才需要進一步治療。
6、「危險」食物不要碰:
很 多家長習慣在餐與餐之間給寶寶吃一些小餅乾當點心,但這些「小點心」因為多是澱粉(可發酵的醣類),可發酵的醣類是口腔內細菌最喜歡吃的食物,因此若是吃 完後沒有馬上清潔口腔,就容易使寶寶的口腔成為蛀牙形成的溫床。因此醫師建議,最好還是讓寶寶少吃零嘴、精緻食物(糕點、餅乾)、糖果、黏稠的食物,以降 低蛀牙的風險。
7、減少進食頻率:
少吃容易造成蛀牙的食物固然重要,但更要緊的是要減少寶寶進食的頻率, 也就是說不要讓寶寶的嘴巴老是充滿著食物。因此醫師建議,家長最好讓寶寶在吃完正餐後再吃小點心,儘量不要在餐與餐之間吃,以免牙齒老是處於充滿食物的 「危險」環境中。當然還是要記住──吃完點心後一定要給寶寶刷牙喔!
參考文獻:
1。 張文輝 美齒與科
2。 吳宛霖 2007 認識植牙
3。 徐振祥 2012 缺牙人的希望 認識「 人工植牙 」
資料來源:mababy
印象牙醫
一起了解牙齒的五大疾病
牙齒是口腔裡很重要的構造,它可幫助我們咀嚼食物、保持臉型的美觀及發音方面的輔助,一旦有問題產生時,會造成日常生活很大的困擾,一般常見的疾病包括有齲齒、 牙周病 、牙結石、牙齦發炎及咬合不正等,以下就分別說明:
一、 齲齒:齲齒就是所謂的蛀牙,齲齒的發生最主要是口腔清潔做的不夠,牙齒有缺陷的或刷牙方面不正確或過度摩損等,當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殘渣停留在牙齒表面, 再加上口腔的牙菌斑作用之後,會產生酸性物質而造成牙齒慢慢的溶解,以致於形成蛀牙,最主要的防制就是口腔清潔一定要做的正確徹底。
二、牙周病:牙周病的產生最主要是造成牙齦週邊的持續發炎,主因還是在牙菌斑與食物殘渣的交互作用所產生,若牙齦持續發炎伸入到深沉的牙齒週邊的組織會使得牙齒容易脫落,徹底的口腔清潔也是預防牙周病的最佳方式。
三、牙結石:牙結石的產生是口腔清潔沒有做完全,使一些無機鹽沉積在牙齒上,剛形成時是軟的,隨著時間才會變硬,這時外來物會刺激牙周組織或壓迫牙齦影響血液循環,時間一久會造成牙齦的萎縮,不處理的話會使得牙周組織破壞讓牙齒脫落。
四、牙齦炎:牙齦炎最主要是感染造成牙齦的紅腫脹痛,容易出血必須經過消炎藥的治療控制,才能恢復正常。
五、咬合不正:就是齒列排列不整齊會造成暴牙,前後咬合不正、牙齒擁擠或牙齒產生間隙等,由於齒列的不整齊也容易產生其他牙齒的疾病或造成外觀的影響,在適當年齡找專科醫師可做齒顎的矯正。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 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健誌 人工植牙在牙科治療計畫中之影響
資料來源:kenkon健康網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28&News_Class_ID=&Page=1
一、 齲齒:齲齒就是所謂的蛀牙,齲齒的發生最主要是口腔清潔做的不夠,牙齒有缺陷的或刷牙方面不正確或過度摩損等,當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殘渣停留在牙齒表面, 再加上口腔的牙菌斑作用之後,會產生酸性物質而造成牙齒慢慢的溶解,以致於形成蛀牙,最主要的防制就是口腔清潔一定要做的正確徹底。
二、牙周病:牙周病的產生最主要是造成牙齦週邊的持續發炎,主因還是在牙菌斑與食物殘渣的交互作用所產生,若牙齦持續發炎伸入到深沉的牙齒週邊的組織會使得牙齒容易脫落,徹底的口腔清潔也是預防牙周病的最佳方式。
三、牙結石:牙結石的產生是口腔清潔沒有做完全,使一些無機鹽沉積在牙齒上,剛形成時是軟的,隨著時間才會變硬,這時外來物會刺激牙周組織或壓迫牙齦影響血液循環,時間一久會造成牙齦的萎縮,不處理的話會使得牙周組織破壞讓牙齒脫落。
四、牙齦炎:牙齦炎最主要是感染造成牙齦的紅腫脹痛,容易出血必須經過消炎藥的治療控制,才能恢復正常。
五、咬合不正:就是齒列排列不整齊會造成暴牙,前後咬合不正、牙齒擁擠或牙齒產生間隙等,由於齒列的不整齊也容易產生其他牙齒的疾病或造成外觀的影響,在適當年齡找專科醫師可做齒顎的矯正。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 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健誌 人工植牙在牙科治療計畫中之影響
資料來源:kenkon健康網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28&News_Class_ID=&Page=1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