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正確的刷牙方式 減少牙周病產生

平時有好好刷牙嗎?台中1名39歲男子,菸齡近20年,每天晚上刷牙隨便刷個幾下、感覺口腔內有牙膏味後就結束,半年前開始陸續出現刷牙流血、牙齦腫痛、牙肉萎縮、牙齒動搖、對冰品或冷飲敏感的現象,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嚴重型牙周病,有3顆牙無法救,必須拔除,還需接受全口牙周統合治療,悔不當初。

驚!9成以上成人有牙周病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台灣人罹患牙周病的比例是亞洲第一,9成以上成人都有罹患牙周病。童綜合醫院口腔醫學部醫師表示,牙周病主要由牙菌斑的細菌引起,隨著時間增長,牙菌斑會累積並鈣化形成牙結石,牙結石會創造一個適宜牙菌斑滋長的環境,使之惡性循環,累積更多的牙結石。

牙菌斑會使牙齦發炎、出血、腫痛,並且刺激齒槽骨吸收,而使牙齒動搖,導致牙齒喪失。而牙結石累積的位置,不僅僅在牙齦上方,也會累積在牙齦裡的牙根上。

漠視牙周病 急性發作恐釀蜂窩性組織炎

牙周病若未治療,會造成牙齦流血、牙齦萎縮,牙根裸露、冷熱敏感、牙周囊腫、牙齒位移、動搖,甚至脫落,因而造成進食困難;急性發作期,甚至會形成蜂窩性組織炎。此外,因為長期牙周病的影響,齒槽骨萎縮嚴重,也影響後續假牙製作的困難;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首要目標。

治療牙周病 目標是徹底清除牙結石

牙周病的治療就是要創造一個不易累積牙菌斑的環境,必須把牙齦上及牙齦下的牙結石清除乾淨。牙醫師表示,牙周病的治療為分階段性,第一階段的治療過程包含牙周檢查、全口洗牙、齒齦下牙結石刮除、咬合調整和回診追蹤,全程有健保給付。

對於第一階段治療反應不佳的病友,則需要接受第二階段的牙周手術治療,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牙齦翻開、牙根整平、齒槽骨修整及縫合,整個過程都有健保給付。然而,對於較嚴重的患處,醫師會視病情的必要性,建議病友自費接受補人工骨粉和再生膜的治療。

牙周病治療後牙齒敏感 溫水刷牙減少刺激

即使做完牙周病治療,患者也不能從此高枕無憂!牙醫師指出,牙周病治療後,患者應定期半年回診檢查、洗牙,以維持牙周穩定,並且預防牙周病。此外,牙周病治療後可能出現不適症狀,通常是之前牙周病破壞所造成的不可避免之結果,若是敏感性牙齒,可以搭配溫水刷牙及抗敏感牙膏的使用,來避免刺激;對於變大的牙縫、萎縮的牙齦、裸露的牙根,則只能靠病友自己的清潔維護。

由於牙周病主要為細菌引起,所以維持一個乾淨良好的口腔環境,可以防範牙周病的發生。民眾可使用牙刷、牙線、牙間刷來幫助清潔,三餐飯後潔牙,使牙垢不易堆積在口腔,牙結石不易形成;並且避免養成喝酒、抽菸、吃檳榔的習慣。



參考文獻:
1。 廖榮彥 2008 Bicon 植牙系統簡介
2。 張文輝 美齒與科
3。 2006 人工植牙 新知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印象牙醫

保護牙齦與敏感性牙齒的保健秘訣

炎炎夏日來臨,總有許多人愛透過吃冰來消暑,但不管是吃冰淇淋、冰棒還是剉冰,一定都有深刻體會過牙齒接觸到沁涼冰品時,突然其來的那股酸痛感,再嚴重者,甚至連喝冰飲都會有神經抽痛! 如此敏感的牙齒究竟該如何處理?

調查:台灣人的口腔問題是…?

根據黑人專業護齦牙膏品牌調查100位國人口腔健康問卷顯示,在台灣,有57%的消費者有牙齦相關的問題;47%的人有敏感性牙齒的困擾。這也顯示出消費者對牙齦保健的相關知識還不夠完善,對於牙齒的照顧,普遍僅限於早晚各一次的刷牙習慣,當發生牙齦問題時,也往往分不清是敏感性牙齒造成還是牙齦受損引發的不適?

什麼是敏感性牙齒…?

「敏感性牙齒」,學名叫做「牙本質知覺敏感症」(dentin hypersensitivity),牙本質在顯微鏡下可看見有數千個細微的孔道,從牙齒表面經由牙本質到牙齒中央的神經處,這些牙本質小管通道中的液體,在接收到外務刺激後,就會因為溫差和壓力等關係而快速流動,讓神經細胞突觸伸長或壓縮,進而影響到牙髓腔內的神經叢,讓我們感覺到酸麻抽痛等等症狀。

敏感性牙齒的成因有很多,例如喜歡喝酸性飲料像是可樂、含糖飲料或是沒有規律刷牙習慣、刷牙太用力等都有可能造成敏感性牙齒;另外,有更大一部份易被人忽略的是來自於牙齦的不健康。若因 牙周病 等疾病而造成牙齦肉萎縮,使牙齒根部外露,容易造成牙齦組織受損,除出現牙齦發炎或出血的症狀也會增加敏感性牙齒發生的機率。

預防口腔疾病,保護牙齦是第一步!

如同前面調查結果所示,牙齦問題是最多人備感困擾的一項。事實上,餐後沒有做好口腔清潔的話,只需要短短半小時牙菌斑就會在口腔內開始滋生蔓延,8小時內就會開始鈣化成結石,漸漸地,像是口臭腔異味、牙齦流血、萎縮等問題都會一個接一個發生。

如果放任牙齦問題不管,可能年紀輕輕就出現牙齦炎或是牙周炎,甚至導致牙周病,再嚴重者會有掉牙危機,抑或引發像是糖尿病、心肌梗塞、骨質疏鬆等全身性的疾病。

維持牙齦健康,正確刷牙不可少

敏感性牙齒的發生以及其他口腔疾病都與牙齦健康息息相關,擁有健康的牙齦不僅能降低敏感性牙齒也會減少其他牙齦問題(如牙周病、牙齦炎)發生的機會,因此保護好牙齦就能保護好整個口腔,而最簡單的牙齦護理方式就從日常潔牙開始!

刷牙的步驟看似簡單,但可千萬別把牙齒當作牆壁般使勁刷,這樣可是會造成牙齦受損!刷牙時,使用貝氏刷牙法,刷毛以45⁰斜角放置於牙齦溝槽位置,刷毛以能深入牙齦溝隙中清除牙菌斑以輕微的力量做水平擺動,幅度不超過一顆牙齒的範圍,並搭配牙線清理牙齒縫隙等較不好清潔的地方,每天多花幾分鐘就能擁有健康的牙齦與口腔,大方展現自信的笑容。

該抗敏感還是護牙齦?2擇1不如二合一

除了正確的刷牙方式,選擇正確的牙膏也不可馬虎!一般人選擇牙膏時,總不確定該買抗敏感還是護齦牙膏?建議選擇兩者兼具的護齦+抗敏感雙效牙膏,直接將兩者問題一併解決。

市售如黑人專業護齦抗敏感牙膏能有效減少牙齦出血發生率,幫助維持牙周健康,更能同時照護敏感牙齒,雙效合一。

護齦日常保健小妙招

1.三餐飯後刷牙

2.少喝酸性飲料(可樂、果汁都是喔!)

3.多喝水,中和口中酸性

4.避免刷牙過於用力或頻繁,使用纖柔軟毛刷。

5.使用牙齦護理專用牙膏做日常照護,減少牙周病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 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78&News_Class_ID=&Page=1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肥胖、糖尿病、口腔癌都與牙周病密不可分

開南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指出,肥胖、血糖過高、三酸甘油脂過高者患有牙周病的機率是較一般人來得高,BMI值大於27即為過胖,容易增加氧化壓力,進而引起發炎反應,會提高牙周病的發生機率。若要降低氧化壓力、預防牙周病變,可適量運動消除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且需多食用新鮮水果,最好選擇富含豐富維他命C與類黃酮等抗氧化力強的水果,都可以有效降低牙周病的風險性。

牙周囊袋是牙周病的判斷依據,囊袋深度大於4mm者,需積極治療牙周病。台灣有54%的成年人有牙周囊袋,大約是970萬人,但牙周病初期並無任何明顯症狀,可以說是幾乎無感,若感覺牙齒動搖、脫落,這也就表示牙齒已經接近壽終正寢,只能仰賴植牙。

一份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籌備會所做的「全國牙周病調查」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牙周病的機率是沒有糖尿病者的2至4倍,也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具有共病關係,且牙周病個案會增加25%口腔癌前病變或導致口腔癌發生的機會。由此可見,牙周病不單只是口腔的疾病,更是全身性的發炎疾病。

統計資料也顯示,中高齡的男性、吸菸、嚼食檳榔、不吃水果、攝取高糖份的飲料、且口腔衛生習慣不好者較容易得到牙周病。其中抽菸導致牙周病的機率最高,占17%;其次是高糖飲料,牙周病風險會提高16%。
預防牙周病 牙線比牙刷重要

如何降低牙周病風險?本身是牙醫師的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籌備會主任委員賴弘明建議,多吃新鮮水果、少喝飲料、戒菸酒檳榔、適度運動,都能降低自由基生成,減少身體發炎因子,是保護牙齒健康的好方法。除此之外,早晚刷牙、強化個人口腔清潔衛生習慣、每半年定期至牙醫師檢查、每天用牙線徹底將牙縫刮乾淨,配合牙刷清潔牙齒表面,減少牙菌斑附著,都是有效預防牙周病產生的不二法門。

若已經罹患牙周病,應儘早接受治療,降低掉牙、拔牙的風險。賴弘明牙醫師表示,牙周病的基本治療需6次,有健保給付,項目包括詳細檢查、牙菌斑刮除、正確的口腔清潔教導、複診等;若基本治療仍無法有效控制牙周病,需透過外科刮除手術;一旦外科手術也救不了牙周病變的牙齒,則必需進行拔牙、植牙等手術。



參考文獻:
1。 潘裕華 人工植牙 的美觀考量與臨床結果
2。 鄭鈞仁 假牙還是植牙?該怎麼抉擇?
3。 陳姿淳 植牙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印象牙醫

一起了解牙齒疾病

牙痛,吃消炎藥或用偏方止痛了就沒關係?學者表示,蚊子叮咬後的肌膚只會出現短暫性紅腫,隨後自動恢復,但大部分牙科疾病如齲齒和牙髓炎,會隨著病理過程出現不可逆的變化,即使用藥或偏方暫時或長時間止住疼痛,民眾也要將牙痛視為警訊,儘快治療才能避免牙病惡化,甚至需拔牙的情況。

牙痛之最:牙髓神經跟著心跳抽痛

陽明大學牙醫學系副教授提到,每個人對於牙痛的主觀認定不同,但臨床上發現患者罹患急性牙髓炎的痛感最明顯,幾乎到達「痛到要人命」的等級,且牙痛表現會隨心臟跳動、血壓變化而改變,出現牙髓神經「丟一下、丟一下」的劇烈抽痛反應。

牙髓炎可能牙齒外觀沒有明顯破壞,但口腔中的毒素和細菌經口眼看不到的縫隙滲入齒內,侵襲牙髓造成齒內發炎的壓力無法宣洩,引發劇烈疼痛,此時通常只要做根管治療時在牙冠打個小洞就能止痛。

牙髓發炎 2個情況不牙痛

齲齒破壞範圍深及牙髓組織,也可能因牙髓炎而引發劇烈疼痛,但當齲齒更嚴重時,出現牙齒崩解、牙冠消失的情況時,小朋友可能因組織再生能力強,牙髓部位長出新的肉芽組織,出現病源仍在、牙齒卻不痛的怪異情況。而大人也可能因牙髓壞死而不感覺牙痛,但患部周圍反而會有膿包的情況產生。

齲齒一定痛?深及牙本質小管神經末稍才算

相較於牙髓炎所引發的牙痛,齲齒的痛感相對較輕,且不一定會感覺牙痛。副教授指出,齲齒範圍若侷限在外層、沒有神經分佈的牙釉質,患者不會感覺疼痛,但當齲齒範圍深入到牙本質時,也需視蛀牙位置是否接觸到牙本質小管內的神經末稍。並非所有牙本質小管都有神經末稍,每條神經末稍的長度也不同,因此齲齒深入牙本質,未必全然會引發牙痛或相同程度的痛感。

偏方止牙痛是一時 根本治療是一世

副教授表示,牙齒不是等到察覺疼痛才生病,也不是沒感覺疼痛就代表牙齒很健康。牙齒疾病就像強盜,牙痛則是防盜警鈴,當強盜跑入家中引起警鈴大作,即使此時關掉警鈴,但沒有積極驅趕或制伏強盜的作為,家裡依舊深陷強盜襲擊的風險中。

牙痛患者即使暫時利用偏方急救止痛,疼痛感消失後還是應該盡快就醫和治療,預防牙疾惡化,以免增加日後治療困難度和醫療費用,甚至演變成花大錢治療卻醫不好的窘況。

不過,懷孕婦女因前3個月的胎兒狀態還不穩定,生產前3個月可能因胎兒壓迫無法久躺診療椅,不建議做牙齒治療。懷孕中期可做保守性的牙齒治療,但不適合複雜的 牙周病 手術,根管治療則需先評估病情嚴重性,太嚴重需等到生產後再治療。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 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76&News_Class_ID=&Page=1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搞定牙周病 提升植牙成功率

牙周病無法根治、也沒有藥物可以有效治療,稱得上是「牙齒的慢性病」,國內許多民眾原本即是罹患牙周病,卻因症狀不明顯而耽誤就醫時機。對此,牙醫師表示,當齒槽骨受損、牙齒脫落,做假牙或 人工植牙 失敗的風險也較高,研究發現,沒有治療牙周病就做植牙的成功率會降低2成。

牙周病VS人工植牙 息息相關

很多病人不知道牙周病與人工植牙有密切的關聯性,常常因為罹患嚴重的牙周病,將牙齒拔除後就直接接受人工植牙的治療,卻忘了先治療原本的牙周病。

奇美醫學中心牙周病科主治醫師指出,在牙周病還沒有達到穩定控制的狀態下,就接受人工植牙,附著在牙齒周邊的細菌和發炎物質,可能會對人工牙根周遭的組織結構產生慢性發炎,進而造成嚴重破壞。就有如在沒有經過清理整頓的土地上蓋房子,房子隨時都有可能會引發傾斜倒塌的現象。

研究報告指出,健康的病人與接受過治療的牙周病病人,兩者人工植牙成功率較高於沒有接受人工治療的嚴重牙周病病人,後者的成功率會明顯降低約20%,且植體周圍齒槽骨喪失的情況也會明顯增加。

醫師進一步表示,人工牙根及自然牙根很相像,需有穩定的齒槽骨支撐,也需有良好的口腔清潔照顧,避免細菌造成發炎,造成人工牙根周遭的齒槽骨喪失。

醫師提醒,民眾在進行人工植牙前,務必記得先讓牙醫師檢查是否患有牙周病症狀,若是患有牙周病就必須先治療,讓牙周病的症狀穩定後再進行人工植牙,唯有如此,人工植牙的成功率才能有效提高。

【預防牙周病4點叮嚀】:

    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飯後漱口、早晚刷牙。
    保持口腔清潔衛生。
    使用牙刷、牙線進行口腔清潔。
    定期請牙醫師進行檢查。

牙周病早期一般並無任何症狀,輕者可能會患有口臭、牙齦紅腫疼痛、刷牙流血等症狀,嚴重時則會出現牙齦萎縮、齒槽骨喪失、牙齒敏感、鬆動,甚至造成牙齒脫落,破壞口腔咀嚼功能。所以,平均即應該落實以上清潔動作,以及定期檢查。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印象牙醫

四大方法讓你牙齒不變色

隨著養生風氣的盛行,越來越多人喜愛在日常飲用水中加入檸檬片、柑橘類水果,希望透過天然蔬果當中富含的酸類物質、維他命C等成分,達到排毒美白的效果。不過,牙醫師提醒,長期維持這樣飲用方式,卻沒有做好正確的牙齒清潔,在達到美白排毒的目標前,恐讓惱人的黃牙問題先找上你。

牙科醫師表示,造成黃板牙的原因,除了個人牙色的先天差異外,大多與日常飲食習慣所造成的染色、破壞有關。事實上,牙齒外層的牙釉質相當脆弱,在PH5.5以下會開始溶解,漸漸的會出現白斑、變薄、讓牙齒顯黃等問題。許多人常接觸的養生醋飲或酸類水果,不管是喝的、吃的,由於性質偏酸,都可能在進食過程中破壞牙齒外層的牙釉質。

而深受多數人喜愛的綠茶、咖啡、碳酸飲料等飲品,除了本身酸類食物的特性,容易使琺瑯質鬆軟,讓著色性食物更易在牙齒上染色外,特別是綠茶、咖啡中本身富含的單寧酸,更有加速著色的效果,大量飲用對於牙齒的染色效果將更加明顯。

酸類食物&著色性食物參考

    酸類食物:水果、咖啡、茶、碳酸飲料、高濃度酒精、含有草酸的食物。
    著色性食物:茶類、含單寧酸食物、含有色素的食物。

擁抱美食不憂慮 4招減少侵蝕染色風險

想要避免牙齒變黃,就再也不能吃上述提到的食物?或需將有助於人體排毒、營養滿分的檸檬水、蔬果汁拒於千里之外?牙醫師指出,想要擁有一口人人稱羨的潔白皓齒不用這麼犧牲,只要在食用酸類食物、著色性食物前後,使用一些小妙招,就能有效降低琺瑯質受到軟化、染色的機會。

第1招/避免直接接觸 吸管啜飲護牙更優雅

為避免牙齒大量接觸酸類食物導致琺瑯質軟化、酸蝕而受損染色,牙醫師建議攝取檸檬、奇異果、柑橘類等酸類水果中的營養,不妨可以選擇榨汁後再用吸管飲用。這樣的方式,不但有助完整吸收水果中營養素,吸管飲用的方式更能減少牙齒與酸類食物接觸的機會。吸管啜飲的方法,不僅可用於飲用蔬果汁上,飲用咖啡、茶類飲品時也能比照辦理。

第2招/維他命C片補營養 直接吞下勿久含

有許多愛美、重視自我健康的朋友,會選擇服用維他命C錠的方式,來彌補蔬果攝取不足所缺乏的營養素。但維他命C錠屬於高濃縮的酸類食物,為避免咀嚼時大量接觸牙齒表面,建議在吃維他命C時,最好選擇直接吞下,不要咬碎或含在口中,以降低接觸時間與範圍,減少對牙齒的傷害。

第3招/餐後漱口降腐蝕 口氣清新更宜人

除了選擇使用吸管來減少酸類物質與牙齒表面的接觸機會外,因為水果果肉、汁液在口腔內超過15分鐘,便容易酸蝕牙齒。因此,希望降低牙齒酸蝕機會,避免牙齒發黃的朋友,應養成食用水果等酸類、易染色食物後應馬上用水漱口的習慣,不但能幫助沖淡口中殘留的酸類物質,更能達到維持清心口氣的作用。

第4招/餐後立刻刷牙?吃酸類食物後先漱口再潔牙

隨著口腔衛教觀念提升,現代人對於牙齒的清潔逐漸重視,越來越多人開始有用餐後應盡速使用牙線清潔、刷牙,以保持牙齒健康的正確觀念。不過,醫師叮嚀,牙齒遇到酸表面會軟化,立即刷牙反而會造成牙釉質的缺損。

建議擔憂牙齒變黃的朋友,在吃完這類易傷害牙齒的食物後15分鐘內,不要立刻刷牙,先用清水漱口幾次,將口內殘存的著色性食物、酸類物質沖淡、漱出,等到上述物質變淡後,再按照一般程序進行潔牙、刷牙動作較為適宜。



參考文獻:
1。 廖榮彥 2008 Bicon 植牙 系統簡介
2。 張文輝 美齒與科
3。 2006 人工植牙新知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74&News_Class_ID=&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