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口臭可能是口腔疾病的徵兆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這是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諺語,況且牙齒周邊血管距離大腦與心臟非常近,一旦受感染導致病菌流竄,會導致危害生命危險,特別是牙周病,由於口腔容易滋長病菌,牙齦容易受傷出血,導致生命危害大增,平時維持口腔清潔非常重要外,平時也要定期接受檢查,才能降低生命危害。

口臭可能是徵兆

口腔異味自己難發現,周遭朋友也經常不好意思說出口,其實發現口臭必須適當提醒,很可能因嚴重口腔疾病導致,平時沒有規律清潔,導致病菌增生引起臭味,必須趁傷害未擴大前,徹底改變生活習慣,每天維持2次正確刷牙方式外,規律使用牙線清潔牙縫,去除可能滋長細菌髒污,減少牙周病風險。

增加心臟病風險

牙周病容易導致心臟內膜發炎,大幅增加心肌梗塞與衰竭機會,一份1610人調查,當中包含健康與不同牙周病程度受測者,發現牙周病患者有吸菸、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較高,發生心臟病機率增加49%,就算排除掉其他危險因素,僅僅牙周病仍然增加28%心臟病發生機率。

牙齒清潔不能少

維護口腔健康必須內外兼具,第一步就是養成規律刷牙習慣,每天至少維持兩次,同時配合牙線清潔牙縫,刮除牙刷接觸不到的食物殘渣與病菌,保持口腔清潔降低感染風險,另一方面也要維持血管健康,減少低密度膽固醇攝取,讓口腔微血管能保持強健,不容易受到破壞侵害,確保心臟與大腦遠離傷害。

專家意見

新光醫院牙科主任醫師表示,口腔常有許多病菌,當牙齦出現缺口,就有可能入侵隨血流跑到全身,曾有研究發現,心臟病的堵塞物檢出口腔細菌,證實牙周健康與心臟有關,牙周病患者必須趁早接受治療,刮除牙菌斑與結石,填補牙周損傷破洞,一旦完成治療必須規律回診檢查,確認復發風險。




參考文獻:
1. 黃敬傑 植牙手術及器械介紹
2. 吳宛霖 2007 植好牙
3.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 人工植牙

資料來源:元氣網

印象牙醫

從牙齒看出不同病症

眼睛也許是心靈的窗口,但嘴巴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牙齦、牙齒和舌頭能夠反映糖尿病、癌症、妊娠、免疫系統紊亂、荷爾蒙分泌失調、藥物濫用等問題的某些最早期症狀,而且有時這種反應遠早於患者自己的意識。

牙齒與癌症

多項研究表明,牙醫可起到預警作用。修復科牙醫喬治‧基沃維茨,在32年執業生涯中,曾根據患者上前齒內表面琺瑯質受腐蝕的情況,診斷出七例癌症病例。

加利福尼亞大學牙醫學院的副教授蘇珊‧海德指出,如果牙齦創口一兩個星期都不能癒合,或者某一區域的黏膜長時間呈白色或紅色,而不是正常的粉紅色時,需要就醫以排除口腔癌的可能。

喬治醫生還發現甲基苯丙胺成癮症狀,甲基苯丙胺成癮症,又稱為「冰毒嘴」,(嗑藥成癮的人)牙齒外層會出現一種特有的腐蝕症狀。

牙齒與糖尿病

很多醣尿病患者的牙齦與牙齒交接的地方看起來白亮白亮的,易出血,齒根鬆動,而且滿口都是如此。據估計,約有600萬美國人患有糖尿病卻不自知。專家表示,牙齦問題和高血糖不僅源自相同的生活習慣,兩者之間還會相互加重病情。牙齦感染發炎後,糖尿病患者會更難控制自身的血糖水平,而高血糖會加重蛀牙和牙齦問題,引發更多炎症。

牙齒不齊易誘發舌癌

舌癌多發生於舌緣,其次為舌尖、舌背及舌根等處,常為潰瘍型或浸潤型。一般惡性程度較高,生長快,浸潤性較強,常波及舌肌,致使舌運動受限,使說話、進食及吞嚥均發生困難。舌癌向後可以侵犯舌齶弓及扁桃體,晚期舌癌可蔓延至口底及頜骨,使全舌固定。

86%的青壯年舌鱗狀上皮癌,與患者的牙齒畸形有關,其舌病患處有經常與內側傾斜的牙齒接觸史。被調查的65名26至39歲的舌癌患者中,有56名患者皆有牙齒向舌側傾斜或向舌側突出,即存在著牙齒與舌病患處異常接觸現象,其中有37名在出現舌癌前就自我感覺牙齒與知病患處經常碰撞磨擦接觸,形成舌部慢性損傷病變,其中有的還久治不愈。

專家們認為,牙齒對舌部的長期接觸磨損,可使舌頭局部形成慢性病灶;青壯年男性吸煙、飲酒較多,這些複雜的有害因素長時間刺激損害舌病灶,可使舌病患處的組織細胞逐漸發生畸變,最後便可能導致癌變的發生。

因此,醫學專家告誠人們,一旦發現口腔內有牙齒的凸斜、牙齒畸形,向舌端生長迅速的智齒及異常排列現象,尤其是長期的牙齒與舌的抵觸、磨擦或碰咬現象,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早到醫院口腔科檢查,進行必要的矯形處理,以防患於未然。

牙周病 致心臟病

此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聯繫。牙齦發炎會導致C-反應蛋白增多,而C-反應蛋白偏高被認為是心臟病的一個致病因素。

紐約大學牙醫學院齲病學與綜合護理系主任馬克‧沃爾夫表示,研究人員已經發現,牙斑中的細菌會阻塞動脈。原先以為它只是一個偶然因素,如今發現它其實是致病的風險因素。

口腔中的細菌可能通過血液循環去到人體各處,引發疾病,這正是為何醫生會建議考慮接受非急性外科手術的患者先把需要處理的口腔問題解決掉。

美國心臟協會已經不再建議罹患二尖瓣脫垂(心臟瓣膜在心室收縮期無法正常閉合)的病人在口腔疾病未治愈前定期服用抗生素,因為現在的看法是,在定期洗牙、日常刷牙甚至咀嚼食物的過程中,口腔細菌隨時可能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

牙醫能檢查艾滋

美國心臟協會、美國醫學會和美國矯形外科協會均呼籲接受過全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往後每次看牙醫時,應提前一個小時服用一粒抗生素,以降低術後感染風險。

一些牙醫表示,他們還需要隨時了解患者服藥的最新情況。例如,抗凝劑可導致口腔大出血,常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雙磷酸鹽藥物可致頜骨壞死。在進行口腔手術前,這兩類藥物都必須暫停服用。

降壓藥、鈣通道阻滯劑和一些消炎藥可導致牙齦嚴重潰瘍。抗抑鬱症、化學療法等治療用藥可導致口乾,導致平時可以保護牙齒的唾液分泌減少,從而可能發生大面積蛀牙。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添加氟化物降低因口乾而引發蛀牙的風險。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建議牙醫提供艾滋病毒(HIV)檢測,因為感染艾滋病毒的某些初期徵兆就出現在口腔內,包括真菌感染和口腔病損。牙醫只需用棉籤對口腔進行拭抹取樣,送檢後,20分鐘即可得到艾滋病毒檢測結果。

淡黃色牙齒才最健康

專家建議,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定期到醫院進行口腔檢查之外,日常的口腔護理和保健更為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市場上有很多的牙膏廣告,有主打美白效果的,也有針對抗過敏和清熱去火等功效的,調查顯示90%的人主要是根據廣告選牙膏。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醫學上認為淡黃色的牙齒才是健康的,過分追求美白是心理作用,反而會犧牲牙齒健康。

牙周病是「隱形殺手」

據專家介紹,大量的實證研究已經證實,牙周炎可以影響心臟、肺臟、腎臟等重要臟器的功能。對孕婦而言,牙周病不僅危害自身健康,還可能導致低體重嬰兒出生等危險,且這一概率高出了近7倍,完全可以用「隱形殺手」來形容牙周病的危害。

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導致成年人染上牙周疾患的罪魁禍首。

專家指出,吸煙、酗酒、精神緊張、無規律作息、以及不正確的口腔護理習慣都可能惹「病」上身。但很多人對此不為意,直到病變侵入牙周纖維,導致發炎、化膿,牙齒鬆動甚至脫落時才重視。為此,專家提醒必須對牙周病的危害足夠的重視。

專家介紹,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因素是牙菌斑和牙石,僅靠漱口和草率的刷牙是不能徹底清除的,必須通過洗牙去除。一般一年到一年半洗一次牙;刷牙習慣不太好,容易長牙石的人群則半年洗一次。

很多朋友喜歡喝各種各樣的飲料,其中碳酸飲料對牙齒的傷害是很大的,長期大量的飲用碳酸類的飲料可能會導致牙齒大面積的腐蝕,尤其是小孩子要特別特別的注意。少喝或者不喝碳酸類飲料,喝完立即漱口都是防止碳酸類飲料侵害牙齒的必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 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明醫網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96&News_Class_ID=&Page=1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幼兒牙齒生長情形與保健

幼兒的牙齒——乳牙,共有二十顆,從六個月至兩歲半左右陸續長出。因為個體差異,乳牙萌發時間快慢相差最多可達半年。懷孕時期與寶寶出生後的身體健康狀況,不但影響乳牙也影響恆牙的健康。兩歲半至三歲半的幼兒,正是乳牙剛長齊的時候,也正是愛吃糖果餅乾的時期,如果缺乏保健牙齒的觀念,就會有嚴重蛀牙的情形。雖然乳牙使用幾年脫落後,還有新長的恆牙可用。但是乳牙過早齲蝕,不但可能疼痛發炎,而且會影響幼兒進食能力,進而影響全身的發育與健康。此外,乳牙有維持恆牙生長空間等許多功能,落實兩歲半至三歲半幼兒牙齒的保健,以免以後花大錢治療,既健康又划算!

何謂齲齒?

齲齒俗稱蛀牙,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包含了細菌、食物殘渣以及口水成份的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面上一層黏黏糊糊的東西,不易以肉眼觀察,主要分布於齒面細溝不平處(如咬合面)、牙齒與牙齒相鄰接處,以及牙齒與牙齦交界處。牙菌斑內的細菌利用食物中的醣類為養份,產生酸而使牙齒脫鈣,若牙菌斑在牙齒上的累積時間夠久的話,便會在牙齒上形成蛀洞導致感覺酸痛。嚴重的齲齒會一直侵犯到牙髓內而變得很痛,牙齦上會出現小膿包,甚至造成更深層的細菌感染。

發生齲齒的原因

兩歲半至三歲半的幼兒,特別愛吃黏牙的甜食以及含糖飲料,若不維持良好口腔衛生,很快就可看到黑黑的小蛀牙。因為造成齲齒的細菌是以醣類為養份。吃甜食的次數愈多,食物含在口中、糖黏在牙齒上愈久,愈容易蛀牙。

其實含多醣類的澱粉類五穀雜糧,並非高致齲性的食物。但是,加工過的精製糖類(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乳糖等),因為分子小,易進入牙菌斑內,經過發酵作用產生酸,形成細菌的養份,所以成為高致齲性食物。尤其是蔗糖的致齲性最高,卻也是食物中最常添加的精製糖類。除了甜食外,有些食品本身雖為低致齲性的粗糙五穀類、乳製品、魚、肉製品等,但在加工時添加了蔗糖,其致齲性就大大地提高了,甚至高於一般甜食。

牛奶和母奶原來並不算致齲性高的食物,但是有的家長為了哄幼兒,讓他含著奶瓶或含母奶睡覺,如此就容易造成兩、三歲幼兒常見的「奶瓶性齲齒」。因為睡覺時口水流量少,無法沖洗殘留在牙齒上的乳汁,所以殘留在牙齒上的乳汁會牢牢地黏在牙齒上一整夜,造成奶瓶性齲齒,常是幾乎全口的乳牙皆蛀黑了,且比較不易蛀的牙齒齒頸部位也會蛀得很嚴重。

預防齲齒的方法

預防齲齒是幼兒牙齒保健上最重要的內容。齲齒預防要從限制含糖食物、使用氟化物強化牙齒,以及確實地潔牙三方面來著手。

完全不給幼兒吃甜食似乎不太可能,但至少可以吃少一點,且集中一個時間吃,如正餐後若是馬上潔牙,可降低蛀牙的機會。此外,應避免幼兒一邊喝奶一邊入睡,以防產生奶瓶性齲齒。如果幼兒一時不能接受,可以白開水漸漸稀釋奶汁濃度,經過一段時間後,幼兒就可從稀釋的奶汁適應到喝白開水,而戒除含著奶瓶入睡的習慣。

吃哪些食物較不易有齲齒呢?營養均衡對幼兒成長以及牙齒都是很重要的;營養失調造成牙齒、唾液腺等發育不良,有可能更容易蛀牙。對已萌發的牙齒而言,未加工的天然食品、較粗糙的五穀雜糧、魚、肉、蛋、奶、蔬菜等較不容易導致齲齒。如前所述,細菌主要以加工過小分子的醣類為養份,因此此類食物攝取時要特別注意後續的潔牙工作,至於其他類食物較不用憂慮。粗纖維類的蔬菜、水果可幫助牙齒表面清潔、含有鈣磷成份的起士片咀嚼時會刺激大量口水流出,學者認為是可降低齲齒的食物。吃完甜食後,嚼不含糖的口香糖也可刺激口水流出而加速清除口中的糖份,嚼花生也有類似效果。吃完東西後若只用清水漱口,效果很有限。

氟化物是目前預防齲齒相當有效的藥物,在飲水中加氟或在牙齒表面塗氟,的確可明顯降低蛀牙率。氟化物可以強化牙齒結晶構造,並有一些抗菌作用,定期塗氟可減少齲齒發生率30~40%,減緩齲齒惡化的速度。在飲水中沒有加氟的地區,可以定期3~6個月到牙科診所塗氟。因為塗氟後約一小時不能進食及吞口水,以防止高劑量的氟劑造成腸胃不適,所以要等到幼兒會吐口水時,再去牙科診所塗氟。如果是口服的氟錠,應詳讀產品說明書的服用劑量,且不要讓小孩自己取用,以免過量而引起氟中毒。如果在飲水中已加氟的地區,就要酌量減少口服氟劑量。

無論如何,牙齒保健中的重點——潔牙,才是預防齲齒最重要且踏實的方法,而幼兒的潔牙要靠父母照顧。

父母平時應如何協助孩子清潔牙齒

潔牙是包括刷牙和用牙線清潔牙齒的方法。牙刷的選擇以刷頭小的軟毛直柄牙刷較好,若刷毛岔開變形或卡了髒東西就應更換。刷牙的最好時機為餐後及睡前,尤其在睡前要確實做好牙齒的清潔,因為睡眠時口水少,齲齒發生機會更高。

乳牙可用簡單的水平前後的橫刷法,按順序把裡外每個齒面都刷乾淨(包括部份牙齦),尤其是易蛀的咬合面要刷到,每個區域需來回刷20~30次。兩歲半至三歲半的幼兒可讓他練習自己刷牙,雖然幼兒手指靈活度還不能把牙齒刷乾淨,但如此一來,幼兒會比較容易接受父母幫他刷牙。可以白天讓幼兒自己刷牙,晚上再由父母幫忙刷乾淨與用牙線清潔。幼兒可以斜躺在父母腿上或以其他方便的站立姿勢讓父母為其刷牙;父母可以一隻手輕抓住其下巴並將臉頰輕輕拉開,一隻手持牙刷幫幼兒刷牙。要輕力、溫柔,不要把牙刷伸得太靠喉嚨處,以免引起嘔吐反應。牙膏可以不用,這樣看得較清楚,通常用牙刷就可以刷乾淨了。

牙線的使用與刷牙一樣重要,正確的牙線操作需用雙手,重點是將牙線緊貼牙面,將牙齒鄰界面的牙菌斑刮除乾淨,並不只是清除塞住牙縫的食物而已。牙線操作較複雜,需諮詢專業並花心思學習,如果父母自己先學會,不但自己終生受用,也才能幫小孩用牙線清潔。

確實做好潔牙,不但減少齲齒發生,也不易有齒齦炎等牙周疾患。且讓幼兒習慣口腔清爽健康的感覺,對於往後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的習慣有正面的影響。當然這些都要靠父母細心的照顧,幼兒才能擁有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齒!



參考文獻:
1。 陳敏傑 潘惠玲 陳朝寶 朱毓仁 為 人工植牙 打造一個良好的地基
2。 張維仁 人工植牙里程碑 轉換型基台人工植牙
3。 廖榮彥 2008 Bicon 植牙系統簡介

資料來源:巧連智


印象牙醫

好好關照你的牙!分享牙齒保健5大錯誤!

你知道嗎?台灣人平均壽命80歲,但牙齒的壽命卻足足少了20年。牙齒是全身上下最操勞的器官,每天說話、進食、喝水、嚼口香糖、睡覺磨牙都歸它處理它超時工作,卻乏人問津、無人關照。

牙科的診療目的,並非看蛀牙看 牙周病 ,更非拔牙、 植牙 ;應該是幫助患者保有「健康的咬合與咀嚼」功能。大眾對牙齒保健的誤解及迷思,是台灣人齒不與壽齊的主要原因。梁院長以40年來的臨床經驗與實證,解開一般人對口腔保健的錯誤認知,並教你利用「咀嚼」維持口腔健康,無論嘴裡的是真牙還是 假牙 ,都能好好咬到老。

*好好關照你的牙!牙齒保健5大錯誤

1.【缺牙不補】牙齒那麼多顆,缺一顆應該還好吧?
錯!長期缺牙會造成咬力不均,牙齒可能一顆顆掉光。

2.【矯正拔牙】
牙齒太亂太擠,只能拔牙矯正?
錯!近年不拔牙也可以整牙,而且效果更好更自然。

3.【植牙使用一輩子】
植牙只要植一次就終生不壞?
錯!植牙的使用期限和個人清潔和口腔健康相關,若不好好照顧,植好的牙也會掉。

4.【裝假牙就好】
反正等到牙齒掉光再裝假牙就好?
錯!假牙的咀嚼能力只有真牙的1/4,如口腔狀況又不佳,不善咬的結果就是健康大受影響。

5.【刷牙最重要】
口腔保健就是刷牙刷乾淨?
錯!維持口腔健康,除了清潔,還得保有良好的咀嚼、咬合能力。

執業四十多年來,看過許多缺牙、無牙的患者,包括和自己同齡的病人、同窗老友等,牙齒都一顆顆落下。同學會時,同期班的各科醫師們總會說著哪顆牙是假的、哪顆牙才是真的,因為太忙沒時間好好顧牙齒,就讓人給拔了換顆新的,再不然就是缺著一顆好像也沒什麼大礙,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樣的情況真的那麼正常嗎?

鄰近國家的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民族之一,醫療衛生政策中對於口腔保健、牙齒照顧不遺餘力。厚生省(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署)曾經在西元1985年喊出「8020」政策,意思是希望國民到了八十歲時,還能保有20顆牙齒;這個口號雖然簡單,但推動起來卻需要極大的規模,上從中央到地方、城市到鄉村,從立法到執行,缺一不可。

由此可見日本對政策細節的注重,舉例來說:幼童著重的是防止蛀牙及排列不整齊;青、壯年人口是注重在 牙齒矯正 ;中年族群則是預防牙周病,尤其是四十至五十歲這個階段是關鍵,若口腔上有任何的問題,一定要及早徹底治療,才能奠下更穩固的根基,讓老年生活有齒有終。

多數台灣人沒有老年時要保有自身牙齒的概念,追根究底,是出在我們未將「全口無牙」視為重大傷殘。更別說許多牙醫師也認為「缺牙再植牙」、「不需要保留真牙」的方法快速又不費功夫,且患者滿意度又高,醫病雙方皆大歡喜!這是一個大警訊,這在在顯示了我們不夠體認和重視全口無牙對病人和國民身心健康傷害的嚴重性,國人尚未養成根本上的齒健保養之道,往往壞一顆就補一顆、不能補就拔一顆、見一顆爛牙就做一顆假牙,最後愈補愈多顆!今日浮現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短期看似高效率的治療,並非長久之計。

自投入牙科專業開始,我始終致力於推廣咬合康復和齒病預防觀念,但在台灣牙科臨床專業發展的過程裡,愈來愈偏重「高效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只牙醫師被如此教育,就連患者也以「速成」來選擇牙科診所。在這個高效率社會,只要壞了就拔除、換顆新的,都比琢磨再三、耐心修補來得討人喜愛;好比植牙,有時可能不一定符合自身的治療需求,價格貴一點無所謂,只要平日不用花精神維持就好,新牙不見舊牙哭。

做假牙、植牙等先進技術引進後,世人彷彿看到齒界的新希望降臨,人人都去植牙、做假牙,但近幾年門診中卻看到太多植牙失敗,最終仍舊走上全口無牙的案例。少了牙,其實就像人的手腳斷了之後只能裝上義肢,這是不得已的補救措施;說到底,如果能夠事先預防,讓手腳完好健在,這才是上上之策。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tvbs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94&News_Class_ID=&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