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時已經到了上小學的年齡了,這個年齡段的小孩,通常都會經歷人生的第一次掉牙,當然也有小孩換牙比較早,5歲的時候就出現乳牙脫落的情況了。兒童通常是到5~7歲時,原來的乳牙逐個脫落,恆牙逐漸萌出,這個時期稱為兒童換牙期。牙齒脫落的順序通常分別是下門牙、上門牙、下門牙邊上的兩顆、上門牙邊上的兩顆。
小兒:我的牙牙被吃掉了!
別驚訝,孩子說的沒有錯,乳牙真的是被「吃」掉了。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乳牙自動脫落後長出新牙,乳牙是被「吃」掉牙根才掉下來的,那麼乳牙的牙根是怎麼被吃掉的呢?
最初在每個乳牙牙根的下方,有一個恆牙胚逐漸發育長大,並向口腔方向生長。恆牙在萌生過程中,一方面壓迫乳牙根與恆牙胚之間的牙槽骨,並通過破骨細胞的作用,使骨質吸收變薄,直至完全被吸收;另一方面直接壓迫乳牙根,使乳牙根漸漸吸收,變得越來越短,直至完全消失。於是乳牙便開始脫落,恆牙逐漸長出。
換牙期間注意事項 要牢記!
對孩子來說,換牙可能比讓他們彈鋼琴、滑旱冰、學算術更重要。因為,新長出的恆牙幾乎要伴隨他們一生,而且關係到飲食、面貌,甚至心理。換牙期的保健與護理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孩子今後的牙齒是否整齊、美觀。因此,做父母的在此期間應該對孩子加強護理,讓孩子擁有一口好牙。
定期看牙醫
留意孩子的乳牙和恆牙的生長情況,定期去看牙醫,以便發現問題及早解決。家長如果發現乳牙旁邊有恆牙長出,但乳牙未脫落,形成了雙排牙,這時家長要儘早帶孩子去醫院拔除滯留的乳牙。另外,如果上頜門牙縫隙過大、畸形牙齒從上門牙位置長出、一顆門牙從異常位置長出,這說明可能有一個地方長多顆牙齒的情況,要到醫院就診。
勤刷牙
每天督促孩子刷牙,早晚各一次,預防齲齒。兒童刷牙選用兒童專用的牙膏和牙刷,刷牙方式正確,時間大概兩分鐘到三分鐘。除了刷牙,孩子每次吃完食物最好漱一下口,保持口腔衛生。
飲食不可太精細
孩子換牙期間要多吃纖維素高、有一定硬度的食物,比如牛肉、胡蘿蔔、芹菜、玉米等,保持對乳牙的刺激,促使乳牙按時脫落,另一方面通過咀嚼運動,促進牙床、頜骨和面骨的發育。現在我們吃的食物過於精細,咀嚼過少,使頜骨的發育不足,結果很多兒童恆牙萌出後空間不夠,牙齒擁擠錯位,影響牙齒美觀和功能。另外,讓孩子多吃硬食物、含蔗糖少的食物,少吃零食。
糾正不良習慣
及時糾正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如吐舌咬舌,咬手指頭或鉛筆,用舌頭舔牙齒等,這些壞習慣都會影響孩子牙齒的生長,導致牙齒變形。
及時做好窩溝封閉
要特別保護孩子6歲左右長出的第一顆恆磨牙。因為新萌出的牙齒表層鈣化不足,耐酸性差,容易齲壞。新恆磨牙萌出後一年內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做窩溝封閉,預防被蛀掉。窩溝封閉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止齲齒的方法。
減少外傷
要照顧好孩子,儘量防止外傷導致牙齒缺失。兒童牙齒外傷脫落後,要找回脫落的牙齒,牙齒表面比較髒的話,立即用清水沖洗掉髒物,放入牛奶或水中儘快到醫院就診,可以做脫落牙齒再植固定。
參考文獻:
1。 徐振祥 2012 缺牙人的希望 認識「 人工植牙 」
2。 張維仁 人工植牙里程碑 轉換型基台人工植牙
3。 林顯書 2005 老年人牙齒第二春 人工植牙的應用
資料來源:壹讀
印象牙醫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 印象牙醫位於台北市中山區行天宮斜對面,提供植牙、人工植牙、假牙植牙、牙齒矯正、牙齒美白、牙周病治療等服務,不論是植牙費用、植牙價格詢問,皆貼心為您服務,為優質的台北植牙、台北人工植牙、台北市植牙、台北市人工植牙診所之一。
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
小心這七件事情直接傷害牙齒
牙齒要陪伴我們一生,但一口好牙是用心不懈的成果。 小心!在7件事上用錯力道,反而會讓你愈努力狀況愈糟。
Q1.喝完汽水最好馬上刷牙?
不對。 勤刷牙固然可以清除食物殘渣、減少蛀牙機會,不過汽水、可樂這些酸性飲料或食物卻是例外。美國芝加哥牙科學會指出,酸性物質加上刷牙動作,會磨耗牙齒琺瑯質。
如果剛喝完汽水,建議過30分鐘再刷牙;或吃完後先漱口,刺激唾液分泌,中和酸性後再刷。另外,有胃食道逆流或孕吐的人最好也養成漱口再刷牙的習慣,以免胃酸侵蝕牙齒。
Q2.用漱口水更能護牙?
錯。 漱口水無法清除牙菌斑,因此不能取代刷牙,也不能預防 牙周病 。許多人認為含酒精成分可以殺菌,其實不然,含氟己定(chlorhexidine)的漱口水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從而減少口腔異味。但這類產品長期使用會使牙齒染色,甚至可能傷害黏膜組織,因此,漱口水可以應急,但不建議天天用。
Q3.牙線愈深入牙縫,清得愈乾淨?
這是很容易犯的錯誤。 牙齒間的鄰接面牙刷無法伸入,需要靠牙線刮除牙菌斑,不少人會將牙線深入到牙肉下,認為愈深入清得愈乾淨,不過正確方式是牙線只要進到牙齦1~2毫米,牙肉有一點阻力時就應拉出,由齒根向遠離牙齦方向刮,以免造成牙肉受傷、甚至萎縮。
Q4.牙齒怕冷熱,抗敏感牙膏較好?
不對。 牙齒會敏感,是因為琺瑯質下的牙本質(又稱象牙質)外露。牙本質包埋著許多細微的小管,接觸到冷熱、酸甜食物,或吸氣、刷牙,會引起小管中的液體流動,刺激牙髓神經。其實牙齒有自我修復能力,唾液的礦物質和牙小管內液體作用生成沉澱物,可自然封閉牙小管,痠痛感會慢慢減輕。
揪出牙本質外露的原因(如磨牙、刷牙方式不正確、胃酸逆流到口腔、過度美白……)才能治本。只有在兩種狀況下,醫生會建議用抗敏感牙膏:一是剛做完牙周病手術,可用來減輕不適;二是牙齦萎縮的患者,可能是牙周病或刷牙太用力引起,但仍需接受治療,並改正刷牙方式。
Q5.有牙周病,要用力「刷乾淨」?
不必刻意用力。 食物碎屑在口腔時間一久,就會滋生大量細菌,逐漸在牙齒表面和縫隙形成牙菌斑,成為未來牙周病主因,牙周病的症狀包括牙齦出血、浮腫、萎縮,甚至掉牙。
既然元凶是細菌,不是更該用力及增加刷牙次數才能清乾淨嗎?事實上,出力過當會傷害牙齦、加速萎縮。若牙齦已萎縮、甚至裸露出牙根,刷牙可分段進行,先刷牙冠,再刷牙根表面,力道放輕,以免損耗牙根表面及牙肉。
Q6.美白產品造成一口敏感牙?
有可能。 大部分美白產品有點類似漂白水,過度使用會破壞牙齒表面。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不論居家產品或診所美白療法,藥劑濃度愈高,牙敏感、疼痛的副作用愈明顯。
每個人齒色、對藥劑敏感度、潔牙習慣等都不同,一般人很難抓到適當的美白產品使用頻率。美國牙科學會呼籲,不論用哪種美白產品或療程,請找牙科醫師諮詢;過程中若發生敏感、疼痛問題,要立刻停止。
Q7.牙齒動搖就需要拔牙?
錯。 牙齒動搖的原因之一是咬合不當(如不良咬合、食物太硬等),以及牙菌斑或牙結石堆積,造成牙周發炎,這些狀況經醫師處理和休息後,通常能恢復正常。
一定要拔的牙齒有3種:牙齒已經垂直搖動、牙齒縱向裂開、治療後確定失敗,例如嚴重蛀牙、根管治療失敗等。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 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康健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406&News_Class_ID=&Page=1
Q1.喝完汽水最好馬上刷牙?
不對。 勤刷牙固然可以清除食物殘渣、減少蛀牙機會,不過汽水、可樂這些酸性飲料或食物卻是例外。美國芝加哥牙科學會指出,酸性物質加上刷牙動作,會磨耗牙齒琺瑯質。
如果剛喝完汽水,建議過30分鐘再刷牙;或吃完後先漱口,刺激唾液分泌,中和酸性後再刷。另外,有胃食道逆流或孕吐的人最好也養成漱口再刷牙的習慣,以免胃酸侵蝕牙齒。
Q2.用漱口水更能護牙?
錯。 漱口水無法清除牙菌斑,因此不能取代刷牙,也不能預防 牙周病 。許多人認為含酒精成分可以殺菌,其實不然,含氟己定(chlorhexidine)的漱口水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從而減少口腔異味。但這類產品長期使用會使牙齒染色,甚至可能傷害黏膜組織,因此,漱口水可以應急,但不建議天天用。
Q3.牙線愈深入牙縫,清得愈乾淨?
這是很容易犯的錯誤。 牙齒間的鄰接面牙刷無法伸入,需要靠牙線刮除牙菌斑,不少人會將牙線深入到牙肉下,認為愈深入清得愈乾淨,不過正確方式是牙線只要進到牙齦1~2毫米,牙肉有一點阻力時就應拉出,由齒根向遠離牙齦方向刮,以免造成牙肉受傷、甚至萎縮。
Q4.牙齒怕冷熱,抗敏感牙膏較好?
不對。 牙齒會敏感,是因為琺瑯質下的牙本質(又稱象牙質)外露。牙本質包埋著許多細微的小管,接觸到冷熱、酸甜食物,或吸氣、刷牙,會引起小管中的液體流動,刺激牙髓神經。其實牙齒有自我修復能力,唾液的礦物質和牙小管內液體作用生成沉澱物,可自然封閉牙小管,痠痛感會慢慢減輕。
揪出牙本質外露的原因(如磨牙、刷牙方式不正確、胃酸逆流到口腔、過度美白……)才能治本。只有在兩種狀況下,醫生會建議用抗敏感牙膏:一是剛做完牙周病手術,可用來減輕不適;二是牙齦萎縮的患者,可能是牙周病或刷牙太用力引起,但仍需接受治療,並改正刷牙方式。
Q5.有牙周病,要用力「刷乾淨」?
不必刻意用力。 食物碎屑在口腔時間一久,就會滋生大量細菌,逐漸在牙齒表面和縫隙形成牙菌斑,成為未來牙周病主因,牙周病的症狀包括牙齦出血、浮腫、萎縮,甚至掉牙。
既然元凶是細菌,不是更該用力及增加刷牙次數才能清乾淨嗎?事實上,出力過當會傷害牙齦、加速萎縮。若牙齦已萎縮、甚至裸露出牙根,刷牙可分段進行,先刷牙冠,再刷牙根表面,力道放輕,以免損耗牙根表面及牙肉。
Q6.美白產品造成一口敏感牙?
有可能。 大部分美白產品有點類似漂白水,過度使用會破壞牙齒表面。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不論居家產品或診所美白療法,藥劑濃度愈高,牙敏感、疼痛的副作用愈明顯。
每個人齒色、對藥劑敏感度、潔牙習慣等都不同,一般人很難抓到適當的美白產品使用頻率。美國牙科學會呼籲,不論用哪種美白產品或療程,請找牙科醫師諮詢;過程中若發生敏感、疼痛問題,要立刻停止。
Q7.牙齒動搖就需要拔牙?
錯。 牙齒動搖的原因之一是咬合不當(如不良咬合、食物太硬等),以及牙菌斑或牙結石堆積,造成牙周發炎,這些狀況經醫師處理和休息後,通常能恢復正常。
一定要拔的牙齒有3種:牙齒已經垂直搖動、牙齒縱向裂開、治療後確定失敗,例如嚴重蛀牙、根管治療失敗等。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 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康健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406&News_Class_ID=&Page=1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專業牙醫師破解洗牙四大疑慮
你的牙齒有多久沒洗了呢?為了讓國民落實定期檢查牙齒的習慣,健保每半年給付一次「洗牙」費用。可網路卻盛傳,「洗牙會導致牙縫變大」、「洗牙會損傷琺瑯質」、「容易造成牙齒酸軟」等說法,讓不少民眾心驚驚。究竟洗牙的作用到底是什麼,真有上述謠傳的這麼可怕嗎?就讓專業牙醫師針對常見的洗牙4大疑惑來為我們一一解說!
洗牙是洗掉什麼?關鍵在清除惱人牙結石!
牙醫師表示,事實上,政府每半年給付一次的洗牙療程,正確名稱又叫做「結石刮除」。主要是希望透過超音波震動儀器的協助,來清除民眾平時刷牙時,因清潔不易導致食物殘渣與唾液中的細菌混合堆積成牙垢,在日積月累下便在牙根表面形成的頑固、粗糙的牙結石。
藉此避免細菌大量沾附於上,形成牙菌斑;而牙菌斑便是導致牙周病,引起牙齦炎、牙周炎的關鍵禍首。所以,透過定期的「洗牙」,不僅有助預防及治療牙周病。同時,也有幫助檢查口腔健康有無異狀的功用。
擔心洗牙破壞牙齒?牙醫師破解4常見疑惑!
臨床上卻發現,有不少民眾因害怕洗牙時器械所發出的聲響,以及擔憂上述謠傳而不願就醫洗牙。為了讓大家了解定期洗牙的重要性,牙醫師特別針對民眾常見的4大疑惑,加以解釋說明:
疑惑1/洗牙會把牙縫越洗越大?
網路上有不少網友反應,覺得洗完牙後,自己牙縫好像突然變大了;難道洗牙會把牙縫越洗越大?牙醫師指出,這完全是民眾的誤會!洗牙後之所以讓人容易有牙縫變大的感覺,是因為在洗牙的過程中,牙醫師把堆積在牙齦表面、牙縫間的牙結石透過超音波震動方式震碎、清除;而使得舌頭在碰觸牙齒時,不再受到牙結石干擾,可直接碰觸牙縫所致。因此,這些牙縫是本身早已存在的,與洗牙並無關連。
疑惑2/洗牙會把琺瑯質越洗越薄?
牙醫師強調,牙齒琺瑯質(牙釉質)並沒有民眾想像的這麼脆弱!事實上,若以硬度來看,琺瑯質的硬度可是骨頭的3至4倍之高。所以,在正常的超音波震動洗牙器械的使用下,根本不可能對其產生傷害,也不會進一步破壞牙齒,民眾不需過度擔憂。
疑惑3/洗牙會讓牙齒敏感問題惡化?
牙齒之所以容易在洗牙後覺得特別敏感、易感到牙齒酸痛,主要是因為透過超音波震動把堆積於牙根、牙縫間的牙結石清除後;會使牙根暴露、牙齒接觸敏感性物質的面積突然變大所致,並非洗牙造成牙齒敏感的發生。
而這樣的情況一般來說只有洗牙後的2~3天內才會出現。因此,只要在洗牙後,短期內盡量避免接觸過冷、過熱、高糖份的食物;並堅持每餐後刷牙與用牙線清潔牙齒、每隔幾小時可用溫鹽水漱口,使牙齒有個適應過程,症狀自然就能得到緩解。
疑惑4/人人都可以洗牙嗎?
雖然適度清除牙結石確實有助於口腔保健!不過,牙齒也並非人人都能洗,針對某些特殊慢性病患者,例如,有肺結核、急性肝病等急性傳染病的患者,應等到疾病控制後再洗牙,以防止病情傳染他人。此外,孕婦特別是懷孕前期者,也建議最好不要洗牙。
【醫師小叮嚀】:
最後,牙醫師也提醒,想要防止牙齦炎、牙周病、牙周炎、齲齒等口腔問題找上門,根據個人口腔狀態每3個月到半年進行1次洗牙治療,來幫助清除堆積於牙根表面的牙結石、降低牙菌斑的堆積,便是有效防範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 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印象牙醫
洗牙是洗掉什麼?關鍵在清除惱人牙結石!
牙醫師表示,事實上,政府每半年給付一次的洗牙療程,正確名稱又叫做「結石刮除」。主要是希望透過超音波震動儀器的協助,來清除民眾平時刷牙時,因清潔不易導致食物殘渣與唾液中的細菌混合堆積成牙垢,在日積月累下便在牙根表面形成的頑固、粗糙的牙結石。
藉此避免細菌大量沾附於上,形成牙菌斑;而牙菌斑便是導致牙周病,引起牙齦炎、牙周炎的關鍵禍首。所以,透過定期的「洗牙」,不僅有助預防及治療牙周病。同時,也有幫助檢查口腔健康有無異狀的功用。
擔心洗牙破壞牙齒?牙醫師破解4常見疑惑!
臨床上卻發現,有不少民眾因害怕洗牙時器械所發出的聲響,以及擔憂上述謠傳而不願就醫洗牙。為了讓大家了解定期洗牙的重要性,牙醫師特別針對民眾常見的4大疑惑,加以解釋說明:
疑惑1/洗牙會把牙縫越洗越大?
網路上有不少網友反應,覺得洗完牙後,自己牙縫好像突然變大了;難道洗牙會把牙縫越洗越大?牙醫師指出,這完全是民眾的誤會!洗牙後之所以讓人容易有牙縫變大的感覺,是因為在洗牙的過程中,牙醫師把堆積在牙齦表面、牙縫間的牙結石透過超音波震動方式震碎、清除;而使得舌頭在碰觸牙齒時,不再受到牙結石干擾,可直接碰觸牙縫所致。因此,這些牙縫是本身早已存在的,與洗牙並無關連。
疑惑2/洗牙會把琺瑯質越洗越薄?
牙醫師強調,牙齒琺瑯質(牙釉質)並沒有民眾想像的這麼脆弱!事實上,若以硬度來看,琺瑯質的硬度可是骨頭的3至4倍之高。所以,在正常的超音波震動洗牙器械的使用下,根本不可能對其產生傷害,也不會進一步破壞牙齒,民眾不需過度擔憂。
疑惑3/洗牙會讓牙齒敏感問題惡化?
牙齒之所以容易在洗牙後覺得特別敏感、易感到牙齒酸痛,主要是因為透過超音波震動把堆積於牙根、牙縫間的牙結石清除後;會使牙根暴露、牙齒接觸敏感性物質的面積突然變大所致,並非洗牙造成牙齒敏感的發生。
而這樣的情況一般來說只有洗牙後的2~3天內才會出現。因此,只要在洗牙後,短期內盡量避免接觸過冷、過熱、高糖份的食物;並堅持每餐後刷牙與用牙線清潔牙齒、每隔幾小時可用溫鹽水漱口,使牙齒有個適應過程,症狀自然就能得到緩解。
疑惑4/人人都可以洗牙嗎?
雖然適度清除牙結石確實有助於口腔保健!不過,牙齒也並非人人都能洗,針對某些特殊慢性病患者,例如,有肺結核、急性肝病等急性傳染病的患者,應等到疾病控制後再洗牙,以防止病情傳染他人。此外,孕婦特別是懷孕前期者,也建議最好不要洗牙。
【醫師小叮嚀】:
最後,牙醫師也提醒,想要防止牙齦炎、牙周病、牙周炎、齲齒等口腔問題找上門,根據個人口腔狀態每3個月到半年進行1次洗牙治療,來幫助清除堆積於牙根表面的牙結石、降低牙菌斑的堆積,便是有效防範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 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印象牙醫
小孩子換牙期的保健是非常關鍵換牙
對於孩子來說,換牙期的保健是非常關鍵的,所以父母都會很擔心。那麼小孩換牙期要注意什麼?
6歲左右換牙
一般來說,乳齒會在兒童上小學之前出現鬆動脫落的情況,同一時間恒齒也有萌出的跡象。一般來說,第一顆乳齒脫落是發生在孩子6歲的時候,當然這也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值,因為也有孩子4歲多乳齒就開始脫落,晚的人在7到8歲的才開始脫落,所以家長無需過於擔心。
人類長牙規律
人這一輩子大多隻有兩副牙齒,分別是乳齒和恒齒。從孩子六個月大,一直到他兩三歲的時間裡,他們的20顆乳齒會逐漸發育完全。而恒齒則會在6-13歲期間,逐漸替換掉乳齒,之後還會繼續萌發幾顆磨牙,最後達到28-32顆牙齒(有的人不長4顆智齒)。
小孩換牙期要注意
1.留意孩子的乳齒和恒齒的生長情況,定期去看牙醫,以便發現問題及早解決。家長如果發現乳齒旁邊有恆牙長出,但乳齒未脫落,形成了雙排牙,這時家長要儘早帶孩子去醫院拔除滯留的乳齒。另外,如果上頜門牙縫隙過大、畸形牙齒從上門牙位置長出、一顆門牙從異常位置長出,這說明可能有一個地方長多顆牙齒的情況,要到醫院就診。
2.每天督促孩子刷牙,早晚各一次,預防齲齒。兒童刷牙選用兒童專用的牙膏和牙刷,刷牙方式正確,時間大概兩分鐘到三分鐘。除了刷牙,孩子每次吃完食物最好漱一下口,保持口腔衛生。
3.孩子換牙期間要多吃纖維素高、有一定硬度的食物,比如牛肉、胡蘿蔔、芹菜、玉米等,保持對乳齒的刺激,促使乳齒按時脫落,另一方面通過咀嚼運動,促進牙床、頜骨和麵骨的發育。現在我們吃的食物過於精細,咀嚼過少,使頜骨的發育不足,結果很多兒童恒齒萌出後空間不夠,牙齒擁擠錯位,影響牙齒美觀和功能。另外,讓孩子多吃硬食物、含蔗糖少的食物,少吃零食。
4.在換牙期要注意糾正兒童的各種不良習慣。在長達6-7年的換牙期間,兒童經常出現的不良習慣,如咬指甲、咬唇、咬舌、伸舌、舔牙等,會影響恒齒的正常萌出,應及時糾正。對於個別頑固的、自己不能改正的不良習慣,則應儘早到口腔科就診,或配戴矯治器以協助糾正。
5.換牙期間,牙齒在替換,頜骨在發育,隨之逐漸建立咬合關係。有時會出現暫時性的錯位咬合,但在牙齒的發育過程中,往往能自行調整而恢復正常。有的錯位咬合,如因上唇唇系帶位置過低而造成上前牙間隙過大,不能自行調整,會影響顏面發育,應去醫院診治,否則將影響孩子的容貌。
6.換牙時,前恒齒以乳齒的下方或內側萌出,萌出的恒齒即為成人牙齒的大小,出現輕度擁擠、扭轉或間隙是正常的,可隨鄰牙的萌出和頜骨的生長髮育而自行調整排齊,只要不是反合(即地包天),一般不必矯治,但要做定期觀察,最長不應超過半年。如在乳齒完全替換後仍排列不齊,就應及時就診,以免因延誤治療,造成矯正困難。
7.要特別保護孩子6歲左右長出的第一顆恒磨牙。因為新萌出的牙齒表層鈣化不足,耐酸性差,容易齲壞。新恒磨牙萌出後一年內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做窩溝封閉,預防被蛀掉。窩溝封閉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止齲齒的方法。
8.要照顧好孩子,儘量防止外傷導致牙齒缺失。兒童牙齒外傷脫落後,要找回脫落的牙齒,牙齒表面比較髒的話,立即用清水沖洗掉髒物,放入牛奶或水中儘快到醫院就診,可以做脫落牙齒再植固定。
9.換牙期,對孩子的牙齒保健教育尤為重要。由於換牙期牙齒排列不齊,恒齒萌出,乳齒滯留,即「雙排牙」,此時若不注意口腔衛生,將引起牙齒清潔不良,食物滯留,易導致乳、恒齒發生齲齒。所以,在此時間應注意教育孩子認真刷牙,多吃含纖維食物,有助於牙齒自潔,促進頜骨及頜面部的生長髮育。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 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明醫網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404&News_Class_ID=&Page=1
6歲左右換牙
一般來說,乳齒會在兒童上小學之前出現鬆動脫落的情況,同一時間恒齒也有萌出的跡象。一般來說,第一顆乳齒脫落是發生在孩子6歲的時候,當然這也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值,因為也有孩子4歲多乳齒就開始脫落,晚的人在7到8歲的才開始脫落,所以家長無需過於擔心。
人類長牙規律
人這一輩子大多隻有兩副牙齒,分別是乳齒和恒齒。從孩子六個月大,一直到他兩三歲的時間裡,他們的20顆乳齒會逐漸發育完全。而恒齒則會在6-13歲期間,逐漸替換掉乳齒,之後還會繼續萌發幾顆磨牙,最後達到28-32顆牙齒(有的人不長4顆智齒)。
小孩換牙期要注意
1.留意孩子的乳齒和恒齒的生長情況,定期去看牙醫,以便發現問題及早解決。家長如果發現乳齒旁邊有恆牙長出,但乳齒未脫落,形成了雙排牙,這時家長要儘早帶孩子去醫院拔除滯留的乳齒。另外,如果上頜門牙縫隙過大、畸形牙齒從上門牙位置長出、一顆門牙從異常位置長出,這說明可能有一個地方長多顆牙齒的情況,要到醫院就診。
2.每天督促孩子刷牙,早晚各一次,預防齲齒。兒童刷牙選用兒童專用的牙膏和牙刷,刷牙方式正確,時間大概兩分鐘到三分鐘。除了刷牙,孩子每次吃完食物最好漱一下口,保持口腔衛生。
3.孩子換牙期間要多吃纖維素高、有一定硬度的食物,比如牛肉、胡蘿蔔、芹菜、玉米等,保持對乳齒的刺激,促使乳齒按時脫落,另一方面通過咀嚼運動,促進牙床、頜骨和麵骨的發育。現在我們吃的食物過於精細,咀嚼過少,使頜骨的發育不足,結果很多兒童恒齒萌出後空間不夠,牙齒擁擠錯位,影響牙齒美觀和功能。另外,讓孩子多吃硬食物、含蔗糖少的食物,少吃零食。
4.在換牙期要注意糾正兒童的各種不良習慣。在長達6-7年的換牙期間,兒童經常出現的不良習慣,如咬指甲、咬唇、咬舌、伸舌、舔牙等,會影響恒齒的正常萌出,應及時糾正。對於個別頑固的、自己不能改正的不良習慣,則應儘早到口腔科就診,或配戴矯治器以協助糾正。
5.換牙期間,牙齒在替換,頜骨在發育,隨之逐漸建立咬合關係。有時會出現暫時性的錯位咬合,但在牙齒的發育過程中,往往能自行調整而恢復正常。有的錯位咬合,如因上唇唇系帶位置過低而造成上前牙間隙過大,不能自行調整,會影響顏面發育,應去醫院診治,否則將影響孩子的容貌。
6.換牙時,前恒齒以乳齒的下方或內側萌出,萌出的恒齒即為成人牙齒的大小,出現輕度擁擠、扭轉或間隙是正常的,可隨鄰牙的萌出和頜骨的生長髮育而自行調整排齊,只要不是反合(即地包天),一般不必矯治,但要做定期觀察,最長不應超過半年。如在乳齒完全替換後仍排列不齊,就應及時就診,以免因延誤治療,造成矯正困難。
7.要特別保護孩子6歲左右長出的第一顆恒磨牙。因為新萌出的牙齒表層鈣化不足,耐酸性差,容易齲壞。新恒磨牙萌出後一年內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做窩溝封閉,預防被蛀掉。窩溝封閉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止齲齒的方法。
8.要照顧好孩子,儘量防止外傷導致牙齒缺失。兒童牙齒外傷脫落後,要找回脫落的牙齒,牙齒表面比較髒的話,立即用清水沖洗掉髒物,放入牛奶或水中儘快到醫院就診,可以做脫落牙齒再植固定。
9.換牙期,對孩子的牙齒保健教育尤為重要。由於換牙期牙齒排列不齊,恒齒萌出,乳齒滯留,即「雙排牙」,此時若不注意口腔衛生,將引起牙齒清潔不良,食物滯留,易導致乳、恒齒發生齲齒。所以,在此時間應注意教育孩子認真刷牙,多吃含纖維食物,有助於牙齒自潔,促進頜骨及頜面部的生長髮育。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 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明醫網
http://www.dentalimplant.net.tw/seo_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404&News_Class_ID=&Page=1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