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想要擁有美麗的笑容曲線?牙齒的「黃金比例」才是臉型完美的根本

黃金比例被視為完美的代表,人們追求臉型的「黃金比例」,卻不知口腔內的牙齒與牙齦才是令臉型完美的最根本,牙醫診所醫師指出,其實唇齒關係間也有美的定律,像門牙、側門牙、犬齒寬度比是1.61810.618,露出上排牙齒與下嘴唇的上揚弧度剛好碰到,讓微笑時的嘴型呈現如上弦月般弧度,令笑容曲線更加完美,臉型也顯得立體動人。

終極牙齦整形術,調整比例快速變美 牙醫醫師指出,亞洲人因為先天的骨骼與體型,以及後天飲食不當,常有牙齒短小、牙齦露出的問題,過去人們以為只要戴牙套矯正就能改善,其實牙套矯正只能改善部分齒齦問題。想永久改善,就需要齒科醫師以精湛技術、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視覺美學概念,針對不同患者的牙齦與牙骨進行修整。

牙齦微整搭配水雷射,和疼痛說再見!
牙齒與牙齦擁有細密的神經與血管網路,過去在治療過程中,腫脹出血是必然的,更別說牙齒內的神經刺激更是令人難以忍受,而新式牙齦整形是搭配水雷射(水激光)進行牙齦微調,切除過度包覆牙齒,提高牙齒露出的比例,亦不會傷害到牙齒本體,更能降低術後的不適感。手術時間約30分鐘即可完成,且術後34天只要避免食用過燙或辛辣刺激食物即可,照護便利,不會影響生活。 不可不知的牙齦保健!

醫師進一步指出,牙齦健康與牙齒息息相關,當牙齒上形成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齒表面的細菌、細菌産物和唾液的聚集物會刺激牙龈產生不適感。如果有以下症狀,就表示該去看牙醫了
●牙齒觸痛或牙齒敏感,刷牙或飲食時明顯感到不適。
●刷牙時牙龈出血。
●牙龈紅腫、萎縮並呈現暗紅色。
●牙齒咬合不齊。
●口腔中出現難聞的氣味。

日常的牙齦保健也很重要,定期看牙醫與洗牙,並請教醫師在家的DIY護齒方式: (1)減少食用辛辣刺激食物與煙酒。 (2)使用醫師建議適合的牙刷與牙膏,並配合正確的刷牙方式。 (3)使用牙線清除牙結石與齒縫間食物殘渣。 從此不怕開口笑!黃金30分,逆轉自信人生的開端「牙齦」,其實在美麗笑容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許多體驗過牙齦整形的案例都指出,自己一直有牙齦外露的困擾,「害怕大笑」是他們共同的特徵。 然而因為有了牙齦整形技術,且在醫師的巧手下,患者治療過程中幾乎沒有痛感,且手術時間短,讓很多患者都驚呼連連,不敢相信這樣的短暫治療,便能解決他們多年來的困擾。牙齦整形技術的突破,可說是逆轉他們的人生,使其更有自信的新開始。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iBEAUTY

積極治療牙周病 提升植牙成功率

白皙美人張鈞甯今年的生日選擇與粉絲一同歡度,作家媽媽意外現身並爆料女兒小時候是戴大眼鏡、戴牙套的鋼牙妹,沒想到長大變藝人,可說是名副其實的醜小鴨變天鵝。張鈞甯已成為廣大男性心目中的女神,不僅肌膚白皙,牙齒更保養得亮白,許多愛美人士看了紛紛追隨,希望透過人工植牙,把一口爛牙變貝齒。

然而,卻有不少人到診所檢查才發現,想要滿口爛牙大變身之前,必須先解決經年累月累積下來的牙周病問題。牙醫診所醫師表示,國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9人罹患牙周病,且大多數人卻都渾然不知。如果牙周病未治療前,就貿然進行植牙,很可能引發進一步病變,使齒槽骨嚴重吸收,讓人工植牙失去效果。

人工植牙的問世,確實造福許多牙科重症患者,透過拔除爛牙,換成植牙,不僅免除病患漫長痛苦的治療過程,也能避免患者因為做牙橋傷及健康鄰牙。然而,卻有不少民眾未注意牙周問題,就進行貿然植牙,甚至以為做了植牙,就能一勞永逸,牙周病沒有做好後續控制,製造許多後遺症。

植牙手術前沒有做好牙周病控制,醫師形容,就有如在垃圾場旁蓋豪宅,植牙效果令人懷疑。民眾若想了解自己是否罹患牙周病,可到牙科拍全口環頸X光,或請牙醫師以牙周探針檢查牙周囊袋,如果牙肉與牙根的間隙深度超過0.5cm,就是罹患牙周病。

初期牙周病症狀會出現牙齦腫脹、牙齦易出血,如果放任不管,就會有牙縫變大、牙齒鬆動,甚至咬合改變等情形。醫師警告,一旦進入中、重度牙周炎時,牙周病菌會引發患者自身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在殺死牙周病菌的同時,也破壞了牙肉與齒槽骨,造成牙齒大量脫落。

傳統治療牙周治療,主要藉由超音波洗牙,以及牙根整平術,清除牙根表面上的牙結石及病菌,但通常很難徹底消滅,往往兩個月後又再度復發。院長醫師表示,治療中、重度牙周病,可考慮「三合一雷射牙周療法」(M.C.P.),同時運用機械(Mechanical)、化學(Chemical)及光能(Photo)三合一的雷射牙周治療,達到「除菌務盡」,並避免細菌再度滋生。

MCP治療主要利用新式的超音波骨刀,清除傳統超音波洗牙無法清理乾淨的深層牙菌斑及牙結石,再以雷射光束作全面瞬間消毒滅菌,術後再將長效性的抗生素藥劑注入牙周囊袋中,徹底殺死殘存牙周病菌,同時抑制其生長。

院長醫師提醒,重度牙周病光靠洗牙是無法根治,最好採用進階療法改善牙周問題。若患者已發生牙齒脫落,牙周病治療後應進行人工植牙、矯正齒列,否則缺牙部份將會成為牙周病菌未來滋生的溫床。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淡定別慌!鎮靜治療保障口腔健康

台灣完善的醫療健保制度深受大陸觀光客羨慕,再加上醫療技術成熟,近年來甚至出現不少醫美團專程來台血拼兼美容,還有部分牙齒不好的陸客看到台灣牙醫診所燈光美、氣氛佳,各項先進的治療技術能舒服解決口腔及牙齒問題,成為台灣吸引大陸觀光客的一大亮點。

不少人對於牙科診療椅總是有一股莫名恐懼醫師表示,最近遇到不少這類的病人,每個人擔心的點不同,有些人是怕痛,有人是不敢聽到牙科儀器尖銳的鑽孔聲,也有人是喉嚨很淺,碰到水就不舒服。其實,這些情緒透過鎮靜牙醫都能獲得大幅改善。

臨床發現,這些害怕看牙的病人基本上都已經忍了一段時間,真的忍無可忍,才會不情願的走進牙醫診所,甚至有些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就已經一口爛牙。醫師指出,這一類患者基本上機體狀況都沒有問題,透過鎮靜牙醫消除害怕感覺,順利完成治療,比較不嚴重的甚至使用笑氣就能解除緊繃感,不過若是要進行植牙手術,嘴巴打開時間比較久,還是使用鎮靜牙醫效果比較好,治療後只要維持好口腔狀況,定期檢查,牙齒就不會有大問題。

鎮靜牙醫是利用TCITarget control infusion)標靶控制液,透過電腦監控軟體計算藥物濃度,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病患短效型鎮靜藥物。醫師表示,透過鎮靜牙醫幫助放鬆,有些病人甚至連治療過程都沒有印象,像是前一陣子碰到一名五十多歲的女性,在先生陪同下前來諮詢植牙,這位女士對於疼痛或打針都不害怕,唯獨很害怕看牙齒,就是對於坐上牙科診療椅有莫名的恐懼感與緊張。因此先使用笑氣讓病人比較舒緩,進行前期的牙周病治療,改善口腔狀況、減少細菌量,經過幾次治療後,雖然比較習慣面對牙醫師,但是植牙手術當天還是很擔心與緊繃,經過麻醉科醫師評估身體狀況以後,使用TCI鎮靜牙醫,讓病人放鬆完成手術。
鎮靜植牙可以幫助病人在淺眠的狀態下完成手術,無須忍受治療過程的不舒服及壓力,更疼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及品質,牙醫指出,這一類原本害怕看牙的病人,經過適當治療以後,都會比較注意口腔衛生跟清潔,通而且到了約定的半年定檢,這些病人都會準時現身,不會這麼害怕牙醫了。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決定「拔牙」後植牙,必須要三思

如果從「不影響鄰牙」的思維切入,植牙的確是缺失牙的最佳替代方案,尤其當全顎缺牙需要全口重建時,多顆植牙的方式可以將植體穩固的連結在一起,使假牙不易動搖,但是我們一定要認清一個觀念:

自然牙的拔與不拔
拔牙是最不得已的選擇,需要拔牙不外乎有以下五種情形:
1
、患者本身想除之而後快。
2
、牙變長、長歪或阻生的智齒已經影響鄰牙。
3
、為矯正的需要將擁擠的牙齒拔出騰出空間。
4
、一般科牙醫師無法進行患者更要求的其他診療方式,又不想轉診給專科牙醫師。
5
、專科牙醫師以其專業及經驗判斷,真的無法保留自然牙狀態下,才會進行拔牙的終極手段。

牙醫的判斷準則包括牙齒搖動的程度(齒槽骨的支持度)、這顆牙是否可以應付其所在位置該具備的「功能性」等等。有個觀念一定要調整:
若能延長自然牙的使用期限,比植牙更重要!

前牙區的植牙除了能切能撕的功能外,發音之舒適性,還有很重要的「美觀」考量,而後牙區的植牙主要以咀嚼的功能性為主。因此前牙若無以上問題,該想盡辦法恢復健康保留下來。反觀只要自然後牙有相當的破壞,影響到功能則會傾向拔除以植牙或牙橋來滿足咀嚼功能。

決定「拔牙」後植牙,必須要三思
一定要有完善配套的治療計畫才能去執行拔牙這個動作,因為拔一顆有時會影響很多顆,所以才說「拔牙是最不得已的選擇」。
拔牙後需要植牙時,如果齒槽骨流失,會使植牙的效果變得不可預測,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醫師會使用自體骨、異體骨、異種骨或合成骨等骨粉,來幫助患者建立穩定的植牙基地;假使齒槽骨流失太嚴重,還會包覆再生膜,提高成骨的機會。

如果從「不影響鄰牙」的思維切入,植牙的確是缺失牙的最佳替代方案,尤其當全顎缺牙需要全口重建時,多顆植牙的方式可以將植體穩固的連結在一起,使假牙不易動搖,但是我們一定要認清一個觀念:
人工植牙是「幫助」自然牙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自然牙,「尊重自然牙」的態度,是每個牙醫師都應具備的醫療道德。因為自然牙的牙根,絕對比人工牙根耐用,在優先保留自然牙牙根的前提下,應該先考慮假牙贋復,牙橋等技術,都已是百年經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果以上方法皆行不通,才考慮最後的手段──拔牙。
拔牙其實是製造新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因為會產生牙骨牌效應,造成「缺一齒、倒整排」的窘境,除非真不得已必須拔牙,才來考慮進行人工植牙。

拔牙不得已的原因:蛀透、根管病、根管裂
一般來拔牙的患者,會心甘情願的多半是做矯正,為了騰出一些空間,把參差的牙齒排齊。有時候因為乳牙在發育的過程中被恆牙所取代,這是牙齒自然替換的過程,但有些乳牙卻沒有被恆牙替換,繼續在口腔裡面。我也看過許多的案例,除非這些牙齒已經岌岌可危、影響了功能甚至美觀,不然很多的乳牙雖然根很短小,只要能正常使用,還是有機會讓這種牙齒繼續在口腔裡,行使它所要負擔的功能。但如果是牙周病的破壞,已經嚴重到治療沒有機會再改善支持來滿足該牙的功能或是垂直移動的牙齒,基本上是沒辦法保留的,就要考慮以拔除來面對了。

牙齒裂掉的原因
通常牙齒裂掉有兩種,醫師的考量也不一樣:


第一種,是做過根管治療
沒有把套子做好,導致把牙齒咬裂了,或純粹只是因為個人的牙齒結構比較脆弱,這是在根管治療之後,牙結構上的變化可能產生的情形。

第二種,某些特殊力量,把牙齒弄斷、弄裂
如果牙齒沒有抽過神經,也許稍稍補過牙,甚或是完全健康的牙齒,因為某些特殊的力道或增加的頻率,把牙齒撞斷了、撞裂了、或咬合施力不當,而把牙給咬斷或咬裂了,必須得拔除的牙齒,就要非常小心,這種現象屬於高風險。

這樣的族群,必須有一個植牙特別的方案,在考慮植牙時,是不是要針對他的咬合,有更加強的做法?

比如說,患者因為有咬裂現象,必須更換牙齒而植牙,為了不讓植牙重蹈覆轍受到特殊力道,需要戴一種「保護咬合的板子」,通常是透明的、有點彈性,或者是硬的放在上顎,以至於戴起來上下牙齒不會直接產生相撞擊,而彼此磨耗或把力量傳導到牙齒及關節、而使得牙齒的結構受到極大的挑戰,甚至崩裂的情形。

當牙根裂了,特別是縱裂或是根管從裡面鈣化穿孔,無法通過一些擴大來除去大部分的壞死組織,這樣的牙根也可能要考慮拔除。有些牙齒因為結構已經明顯的損壞,剩下牙根的長度太短,以至於未來的補綴或修復,已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遠期結果,也會考慮拔除。

因矯正而拔牙,是為了騰出空間;乳牙沒有被替換已經有狀況,致使該牙無法有應有的功能;或是牙周病的牙齒已經有垂直移動,支持的量不夠在那個齒位上提供合適使用;另外是根管的結構或是牙根的結構已經發生變化,這些都是考慮拔牙的因素。

拔與不拔、搖與不搖、要與不要,這三件事拔牙前要綁在一起思考,罹患牙周病的牙齒,不是產生搖動就不能繼續使用,許多發生搖動的牙齒是因為發炎及咬合創傷,這兩個原因產生的搖動,只要透過適當的治療都可以被改善,使自然牙的壽命可以被延長。

產生搖動的主因若是齒槽骨的流失,搖動幅度過大,還可以試著透過補充骨量來克服。其他骨質造成牙齒的搖動,例如有些矯正中後期、更年期間,這些狀況產生的搖動就比較無法改善。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今周刊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牙周病會自己好起來嗎?6種症狀要小心

牙周病常發生於35歲以上的中壯年族群,以牙齦炎與慢性牙周炎居多,急症則常見牙周膿瘍(長膿包)最多。
刷牙時,如果發現牙齦紅腫或是流血,不要以為是「火氣大」而不以為意,有可能是牙周病的前兆。隨著牙周病惡化,可能會出現牙齦萎縮、牙縫變大、嚴重的口臭,甚至是牙齒動搖等等。初期的牙周病,以牙齦發炎或刷牙流血為表現,病情嚴重時,會造成齒槽骨萎縮,牙齒鬆動。
牙周病就好比地基出了毛病,雖然大廈主體沒有問題,但卻因土石不斷的流失,而致搖搖晃晃,隨時有坍塌的可能。這些地基其實就是牙齒周圍組織,包括牙齦、齒槽骨、牙堊質及牙周韌帶。依據研究顯示,東方人罹患牙周病的比例高達70~90%,其中40%需要專業的牙周病專科醫師診治,而國人就醫的情況不及5%,所以不可不慎。
牙周病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是牙齦炎:主要的症狀局限在牙齦組織,牙齦發紅、腫脹、隱隱疼痛和刷牙流血是常見的症狀。
二是牙周炎:除了會有上述牙齦炎的症狀外,更進而侵犯牙齦下方的齒槽骨和牙周韌帶。一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都受到破壞分解,當然牙齒就開始鬆動,咬東西變得酸軟無力。牙齦和牙齒之間產生剝離,形成囊袋,吃東西後的細小食物殘渣極易掉入囊袋內,被其內孳長的細菌利用發酵而溢出口臭,嚴重時有時會發生膿腫、發燒等現象。
牙周病的症狀
牙周病為慢性疾病,一般臨床症狀並不明顯,除非急性發炎時引起腫痛或經由牙齒定期檢查,才被診斷出來,所以平時並不會有明顯症狀,以致於容易被忽略掉,所以牙周病是牙齒的隱形殺手。
以下牙周病的病症,一定要小心:
● 牙齦紅腫發炎、甚至流血;
● 
牙齒位移,縫隙變大;
● 
牙齦萎縮,牙齒看起來變長;
● 
牙菌斑、牙結石堆積;
● 
牙齦與牙齒間有剝離的現象;
● 
咀嚼時牙齒酸痛或無力
牙周病不治療會怎樣
牙周病初期不會有明顯的徵兆,您甚至會常常忽略它所造成的傷害。當這些造成牙周病的細菌大量繁殖,就會開始造成牙齦的疼痛,嚴重的時候會化膿,產生口臭的現象,再經過幾年的時間,牙齒所附著的骨頭會流失,牙齒開始搖動、位移,齒縫變大、牙齒看起來變長,最後,牙齒則會一一脫落。
很多人以為人老了就是會掉牙齒,因此把中老年掉牙當作自然現象,但其實這通常是牙周病所造成。倘若口腔保養得宜,年老也可以保有牙齒。
牙周病的治療
牙周治療越早開始成效越好!牙周組織如同地基,一但破壞便不可逆,若流失三分,三分就沒有了,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穩住現有的七分,讓它不要繼續惡化下去。
因此預防重於治療,若您越早開始進行牙周病治療,越能及早保住未被破壞的牙周組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牙周治療的金科玉律。
牙周病需要長期抗戰,除了牙醫師所進行的治療之外,最需要的是患者持之以恆的配合。
由於牙周治療有時會造成幾日術後不適,加上需多次回診,有些人便因此放棄了。牙周治療是否成功,三分醫師,七分患者,醫師與患者的關係就像隊友一樣, 需攜手協力打造高標準的乾淨口腔環境,減少牙菌斑繁殖增生的可能性。
牙周病基本治療
首先將牙齒表面牙結石清除,也就像大多數人都做過的「洗牙」。
若感染到牙根時,則需「牙根整平術」,醫師會以工具深入到牙齦發炎的底部,將附著於牙根表面的髒東西刮除,讓牙根表面恢復乾淨、以利牙周組織癒合。
此階段可能會再輔助一些治療,包括牙齦下沖洗、牙菌斑抑菌凝膠、假牙冠邊緣整形、咬合調整、牙周雷射等等。
這階段的療程可能要花上二~三個月的時間,以便觀察治療後牙齦改善的狀況,再評估需要不要進行牙周手術。
牙周基本治療可解決輕度到中度的牙周病,且牙根整平術為健保給付的治療。
大多數的患者經此階段的治療後,牙周發炎情況便有明顯的改善,倘若您有出現疑似牙周病的症狀,建議盡快前往檢查治療。
牙周病會自己好起來嗎?
有些人雖然知道自己已罹患牙周病,但因為怕麻煩或疼痛而選擇不看牙醫,自己在家裡努力刷牙、勤用漱口水、甚至採用偏方草藥,希望牙周病可以因此好起來,但其實這些方法不僅無效,更會延誤就醫。
牙周治療重點在於清除牙菌斑和牙結石,以便控制齒槽骨破壞和牙齦發炎的情況,讓牙齒和牙齦恢復健康。
口腔有許多地方是自己在家清潔不到的,要使牙周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須讓牙醫師做積極的治療,牙周病是不會自己好起來的。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大紀元

決定「拔牙」後植牙,必須要三思

自然牙的拔與不拔

拔牙是最不得已的選擇,需要拔牙不外乎有以下五種情形:
1
、患者本身想除之而後快。
2
、牙變長、長歪或阻生的智齒已經影響鄰牙。
3
、為矯正的需要將擁擠的牙齒拔出騰出空間。
4
、一般科牙醫師無法進行患者更要求的其他診療方式,又不想轉診給專科牙醫師。
5
、專科牙醫師以其專業及經驗判斷,真的無法保留自然牙狀態下,才會進行拔牙的終極手段。

牙醫的判斷準則包括牙齒搖動的程度(齒槽骨的支持度)、這顆牙是否可以應付其所在位置該具備的「功能性」等等。有個觀念一定要調整:
若能延長自然牙的使用期限,比植牙更重要!
前牙區的植牙除了能切能撕的功能外,發音之舒適性,還有很重要的「美觀」考量,而後牙區的植牙主要以咀嚼的功能性為主。因此前牙若無以上問題,該想盡辦法恢復健康保留下來。反觀只要自然後牙有相當的破壞,影響到功能則會傾向拔除以植牙或牙橋來滿足咀嚼功能。

決定「拔牙」後植牙,必須要三思

一定要有完善配套的治療計畫才能去執行拔牙這個動作,因為拔一顆有時會影響很多顆,所以才說「拔牙是最不得已的選擇」。

拔牙後需要植牙時,如果齒槽骨流失,會使植牙的效果變得不可預測,為了達到最佳效果,醫師會使用自體骨、異體骨、異種骨或合成骨等骨粉,來幫助患者建立穩定的植牙基地;假使齒槽骨流失太嚴重,還會包覆再生膜,提高成骨的機會。

如果從「不影響鄰牙」的思維切入,植牙的確是缺失牙的最佳替代方案,尤其當全顎缺牙需要全口重建時,多顆植牙的方式可以將植體穩固的連結在一起,使假牙不易動搖,但是我們一定要認清一個觀念:

人工植牙是「幫助」自然牙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自然牙,「尊重自然牙」的態度,是每個牙醫師都應具備的醫療道德。因為自然牙的牙根,絕對比人工牙根耐用,在優先保留自然牙牙根的前提下,應該先考慮假牙贋復,牙橋等技術,都已是百年經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果以上方法皆行不通,才考慮最後的手段──拔牙。

拔牙其實是製造新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因為會產生牙骨牌效應,造成「缺一齒、倒整排」的窘境,除非真不得已必須拔牙,才來考慮進行人工植牙。

拔牙不得已的原因:蛀透、根管病、根管裂

一般來拔牙的患者,會心甘情願的多半是做矯正,為了騰出一些空間,把參差的牙齒排齊。有時候因為乳牙在發育的過程中被恆牙所取代,這是牙齒自然替換的過程,但有些乳牙卻沒有被恆牙替換,繼續在口腔裡面。許多的案例,除非這些牙齒已經岌岌可危、影響了功能甚至美觀,不然很多的乳牙雖然根很短小,只要能正常使用,還是有機會讓這種牙齒繼續在口腔裡,行使它所要負擔的功能。但如果是牙周病的破壞,已經嚴重到治療沒有機會再改善支持來滿足該牙的功能或是垂直移動的牙齒,基本上是沒辦法保留的,就要考慮以拔除來面對了。

牙齒裂掉的原因
通常牙齒裂掉有兩種,醫師的考量也不一樣:


第一種,是做過根管治療

沒有把套子做好,導致把牙齒咬裂了,或純粹只是因為個人的牙齒結構比較脆弱,這是在根管治療之後,牙結構上的變化可能產生的情形。

第二種,某些特殊力量,把牙齒弄斷、弄裂

如果牙齒沒有抽過神經,也許稍稍補過牙,甚或是完全健康的牙齒,因為某些特殊的力道或增加的頻率,把牙齒撞斷了、撞裂了、或咬合施力不當,而把牙給咬斷或咬裂了,必須得拔除的牙齒,就要非常小心,這種現象屬於高風險。

這樣的族群,必須有一個植牙特別的方案,在考慮植牙時,是不是要針對他的咬合,有更加強的做法?

比如說,患者因為有咬裂現象,必須更換牙齒而植牙,為了不讓植牙重蹈覆轍受到特殊力道,需要戴一種「保護咬合的板子」,通常是透明的、有點彈性,或者是硬的放在上顎,以至於戴起來上下牙齒不會直接產生相撞擊,而彼此磨耗或把力量傳導到牙齒及關節、而使得牙齒的結構受到極大的挑戰,甚至崩裂的情形。

當牙根裂了,特別是縱裂或是根管從裡面鈣化穿孔,無法通過一些擴大來除去大部分的壞死組織,這樣的牙根也可能要考慮拔除。有些牙齒因為結構已經明顯的損壞,剩下牙根的長度太短,以至於未來的補綴或修復,已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遠期結果,也會考慮拔除。

因矯正而拔牙,是為了騰出空間;乳牙沒有被替換已經有狀況,致使該牙無法有應有的功能;或是牙周病的牙齒已經有垂直移動,支持的量不夠在那個齒位上提供合適使用;另外是根管的結構或是牙根的結構已經發生變化,這些都是考慮拔牙的因素。

拔與不拔、搖與不搖、要與不要,這三件事拔牙前要綁在一起思考,罹患牙周病的牙齒,不是產生搖動就不能繼續使用,許多發生搖動的牙齒是因為發炎及咬合創傷,這兩個原因產生的搖動,只要透過適當的治療都可以被改善,使自然牙的壽命可以被延長。

產生搖動的主因若是齒槽骨的流失,搖動幅度過大,還可以試著透過補充骨量來克服。其他骨質造成牙齒的搖動,例如有些矯正中後期、更年期間,這些狀況產生的搖動就比較無法改善。

牙周病治療

以臨床上的經驗來看,必須以功能性來做考量,假設嚴重搖動的牙齒,是位於用來咀嚼的後牙受力區,就會傾向建議拔除,如果是位於美觀為主的前牙區,由於受的力較小,就比較傾向儘量保留自然牙根。

大部分醫生的觀點,通常認為動搖的牙齒是不良於咀嚼,其實不盡然有部分的患者仍是會繼續使用會搖動的牙齒。所以依據患者的意願,醫生仍會盡量幫患者保留會搖動的牙齒。

醫生呼籲牙周病患者,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大處著眼」是希望最終能夠在美觀區,讓患者有理想的笑容,做為大方向計畫的終點,但在著手醫療時則以「小處著手」,會考量先滿足健康的需要、功能的要求,再給予舒適的考量,最終才會是患者合適的美觀。植牙,跟有牙周病的牙齒,我覺得可以從拔與不拔來做考量。只要是仍可以使用、具有功能性的牙齒,應該是儘可能的治療,以求能保留不拔除。

但如果說患病的牙齒,是位在已經影響咀嚼功能的後牙區,就看治療後的效果,來判斷留與不留。因為前牙區對於功能性的要求不高,如果牙周病的迫害不那麼嚴重,則會傾向留下自然牙根,當然治療的效果會與患者本身的條件、意願、醫生的經驗能力都有關係。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今周刊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每個人都適合植牙嗎?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植牙。一般來說,植牙與年齡沒有關係,在國外,連青少年缺牙也植牙。在台灣,許多老年人願意花大錢植牙,有些醫師表示,甚至有八、九十歲的長輩紛紛來植牙。
年齡差別只在於傷口癒合快慢的些許差別,對植牙的治療過程沒有差別。年紀很大時,齒槽骨會萎縮,缺乏地基,這時就得考量齒槽骨的寬度與高度是否足夠,必要時需植入骨粉或進行骨頭移植手術。
哪些人是植牙的高危險群?
控制不佳的高血壓患者: 超過160毫米汞柱就屬於手術高危險群,需經醫生仔細評估;一旦超過200毫米汞柱,危險性高,不建議植牙。
心臟疾病患者: 美國心臟科醫學會建議,有心臟瓣膜萎縮(或稱風濕性心臟病)病史者,只要事先投藥(否則容易引起心肌內膜炎),仍可植牙。但如果曾經置換過心臟瓣膜、心律不整、放支架,植牙前要經過詳細評估,如果才剛發病34個月,仍在危險期,不建議植牙。
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好,不建議植牙,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內,才能放心植牙。
長期使用抗凝血劑者: 植牙前必須停藥57天,手術前醫生也應抽血檢查確認數值正常,才可進行植牙。
癌症患者: 如果癌細胞轉移到骨頭,例如下顎骨,已經屬於病變區時,不能植牙。如果是胃癌、子宮頸癌、卵巢癌,跟植牙較沒有直接關係,經過醫師詳細評估後仍可植牙。如果是頭頸癌患者,例如鼻咽癌,接受化療後身體免疫力降低,體力較差,建議等半年至一年之後再考慮植牙;即使接受放射線治療,因為骨頭細胞已經受到侵蝕,應等半年至一年才能植牙。
骨質疏鬆者: 嚴重的骨鬆患者不適合植牙,輕中度骨鬆患者則須經過醫生評估,進行骨質重建之後才能植牙;如果正使用骨鬆藥物,不論口服或針劑,務必讓牙醫知道,沒有經過評估就植牙,產生骨壞死的風險很高。
有血液疾病或腎臟疾病者 須審慎評估,像是洗腎患者,必須先透過藥物控制,才能植牙。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