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植牙與假牙應該要如何選擇?

調查顯示,十二歲以上國人平均缺五.六顆牙,其中十二~六十四歲人口平均缺三.五顆牙,缺一顆牙的比例僅有四十四%,而六十五歲以上甚至平均缺十四.八顆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台北市牙科植體學學會主任委員表示,咀嚼是消化的第一步驟,而缺牙必定會影響咀嚼功能及消化系統,長期下來吸收有問題,會造成營養不良。

此外,缺牙也會使前後牙齒前傾及後歪,而缺口上端的牙則會往下掉,甚至連齒槽骨也會位移,進而影響臉部外觀。多數人也會因缺牙而缺少笑容,造成人際關係疏離及心理障礙。

冒皺紋、下背痛 都是缺牙惹的禍

愛吃甜食、不愛刷牙是一般人對造成蛀牙根深蒂固的觀念,牙醫診所醫師則表示,蛀牙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速食快餐以及咖啡店林立,飲食西化的結果使得營養失衡,導致礦物質過度流失,才是造成蛀牙的主因,預防蛀牙應從均衡飲食著手。


缺牙不補對人的體態及骨骼都會造成影響,牙醫診所醫師指出,臉部距離會因缺牙縮短,使皺紋出現而顯出老態。

而因為缺牙習慣靠單邊咀嚼,會使顳顎關節承受過大壓力,長期下來可能導致頭蓋骨位移,進而影響脊椎,出現下背疼痛、脖子長期酸痛、頭痛等情形,因此缺牙一定要立刻補齊。
植牙、假牙 補缺牙兩大招

牙醫師對缺牙的處理方式有植牙及假牙兩種,而假牙又分為活動假牙及固定假牙。

台北市牙科植體學學會主任委員表示,缺牙太多的民眾,可能無法採取固定牙橋作義齒,只能選擇活動假牙或 人工植牙

活動假牙優點是價格便宜,全口約二至四萬元,但咬合較差,無法咬硬物。而固定假牙則需損傷左右兩側真牙來協助固定,對牙齒產生更大的破壞,而植牙是最接近真牙的結構,不但能忘了假牙的存在,也能自然的開口說話及進食。

植牙的費用一顆大約在六~十二萬之間,但需要四~六個月的時間復原,因此時間上也要能夠配合,最重要的是患者口腔狀況,要有足夠的骨頭及牙齦高度,目前補骨及補牙肉的技術都相當進步,只要做好術前評估,大多數的人都可進行植牙。

牙醫診所醫師則表示,植牙需植入金屬牙根,而口腔內的金屬物質會與唾液中的電解質產生電效應而引起特定病徵和病理組織。此外,植牙除了傷口有感染風險,其 他像是傷口出血、疼痛、腫脹、癒合不良,或因併發症及手術效果不如預期,必要時還需再度施以手術及其他治療,因此她主張採用非侵入性的活動假牙對患者較為 安全也比較健康。

九種狀況 不適合植牙、固定假牙

植入人工牙根會產生傷口,因此癒合能力較差的人並不適合植牙,牙醫診所醫師舉出九種不適合植牙的類型。

有不良口腔癖好的人,如嚼檳榔或夜間磨牙者,會咬斷牙冠,造成假牙的崩壞。抽菸者因尼古丁會妨礙傷口癒合,也會幫助厭氧菌孳生。血糖沒控制好的糖尿病患者,傷口不易癒合。

懷孕期間的婦女,植牙可能讓準媽媽情緒緊張影響胎兒健康,甚至造成流產。發育中青少年,因骨質尚未固定也不適合植牙。口腔衛生差的民眾,容易因牙周病使植牙失敗。

癌症患者因放射線會使骨頭壞死,失敗率高,此外,其身體修復能力已經不好,無法負荷細胞被攻擊,而植牙的金屬成分會讓身體的免疾系統對外來物質進行攻擊。

骨頭喪失過多者,也因缺乏固定基礎而不適合植牙。

不過,台北市牙科植體學學會主任委員認為除了孕婦與發育中的青少年外,絕對不適合植牙的民眾仍在少數,現在的補骨技術已經相當純熟,骨頭喪失的患者只要先進行補骨手術,植牙成功率仍高。

而磨牙者可以在入睡前帶上咬合板,吸菸及嚼檳榔的民眾只要能減少食用量,植牙效果就能獲得很好的控制。

糖尿病只要能控制好血糖也不是問題,癌症患者在放射線療程結束並向主治醫師諮詢許可後,仍可進行植牙。

術前評估、術後保養很重要

植牙成功後其咬合能力最接近真牙,不過,要增加其成功率,術前評估、術後保養都很重要。

臨床上有出現植體穿出鼻竇的狀況,台北市牙科植體學學會主任委員表示,植牙前一定要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及口腔狀況,牙齒骨骼是一種用進廢退的概念,缺牙時 間愈久,骨骼流失就會愈嚴重,因此缺牙的患者應盡可能即早將牙齒補齊,如齒槽骨高度、寬度不足,必須先補骨才能進行植牙。

由於上顎後牙區的上方是上顎竇(又稱為鼻竇),若是口腔內齒槽骨嚴重萎縮或先天上顎竇較大,會使得植牙時牙床骨深度不夠承載人工牙根,而發生植體穿出鼻竇的情形。只要術前確實做好詳盡的評估,這樣的意外是可以避免的。

他特別提醒,術後的保健工作是影響植牙維持時間的重要關鍵,如果口腔衛生沒有做好,不但細菌容易附著造成植體周圍發炎,也會導致骨頭破壞,植體因骨質不佳 無法支撐而鬆脫,導致植牙的使用壽命減少,因此用牙線、牙間刷、牙刷做好日常清潔及三個月~半年定期回診,是延長植牙壽命的不二法門。

對於缺牙病患,牙醫診所醫師建議採用安全性最高的活動假牙,其次是固定假牙,而決定採用植牙的民眾,牙醫診所醫師提醒,一旦有植體植入就要更注重營養均衡,才能讓植體周圍的骨頭長得健康,給植牙穩固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張浩陞 2005 認識人工植牙
2. 鄭偉立 2005 牙科新知~談人工植牙
3. 陳佳炎 2009 人工植牙面面觀

資料來源:鄭慧菁

印象牙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