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小孩的口腔保健 首重蛀牙

綜觀所有的牙疾,蛀牙與牙周病是口腔的兩大慢性病。一般而言,小孩時蛀牙問題多,隨著年齡增加,蛀牙減少,牙周病相對增多。嬰兒6個月開始會冒出第 一顆乳牙,直到2~3歲會長完20顆乳牙。在6歲長出恆牙前,稱為「乳牙齒列期」,此時期除了要讓孩童少吃甜食、減少不良口腔習慣,如吸手指、含奶瓶、奶 嘴外,家長更應幫助孩童刷牙,定期做口腔衛生檢查。

大約6歲時,孩童會長出第一顆恆牙,同時乳齒會慢慢脫落,被恆齒取代,一直到12歲才會完全換牙,因此6~12歲稱為「混合齒列期」。這時期的口腔檢查重點是換牙時有無齒列不整的狀況,另外,學齡階段的孩童愛吃甜食,容易引起齲齒,也應注意。

楊湘解釋,造成蛀牙需要充分的條件:即細菌、食物及時間。只要勤潔牙,降低細菌數目及食物附著在牙齒的時間,便可減少蛀牙。有些人「天生麗質」,牙齒鈣化較好,唾液量也較多,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抵抗細菌,所以他們雖未特別勤於潔牙,但較不易蛀牙。

▓ 青壯年就得開始提防牙周病
12~18歲的青少年時期,所有牙齒皆已換為恆齒,如有咬合不正或齒列不整的情況,則需要矯正治療。青壯年時期較易發生智齒發炎,國內不少嚼食檳榔的青壯年人口,還經常發生牙齒磨損與口腔黏膜病變等問題。

此外,青少年與青壯年也都受到牙周病的威脅。傅鍔表示,正常人口中有多達500多種細菌,主要分蛀牙及牙周病兩種不同的細菌族群,有些人較易蛀牙, 有些人則年輕時很少蛀牙,但年過40歲,齒牙動搖,兵敗如山倒,連做假牙都很困難。抽菸、熬夜、糖尿病、心臟病、白血病,都會讓牙周病的破壞增加。

牙周病是牙齒周圍的結締組織、骨骼以及牙齦受到細菌侵害的疾病,簡單而言,是一種病菌破壞牙齒結構,造成牙齒地基流失的疾病。呂炫堃初估,國內約 80%的人有牙周病,可分牙齦炎(牙齦紅腫流血,由口腔衛生不良或其他內分泌問題造成,以牙周基本治療即可控制)及牙周炎(包括齒槽骨及結締組織已遭破 壞,基本治療外可能還需要開刀)。

牙周病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如果有,也是「上火」。傅鍔表示,一般人也許根本不在意,所以大部分人都不曉得自己有牙周病,等到會痛,齒牙動搖無法吃東西時,已經到牙周病末期。

一旦被牙周病菌感染,乳牙、恆牙都會被破壞,甚至連「植牙」也要遭殃。因為牙周病菌會破壞齒槽骨,而「所有的假牙都需依靠真牙,人類的第三套牙─『植牙』也需要依靠齒槽骨」,因此牙周病患者要比正常人投資更多時間潔牙。

台北榮民總醫院曾做過調查發現,65歲以上的人,80~90%有輕重不等的牙周病。但是,牙周病不是老年人專利,年紀輕的人也可能是牙周病患者,由年齡可分青春期、急速進行性及成人型牙周炎。

▓ 青春期牙周炎
一項全國15~19歲的牙周病變調查,發現將近有0.6%的年輕人患有程度不等的牙周炎,呂炫堃提醒,青春期若已發現牙周囊袋、刷牙時自發性流血,就要接受牙醫治療,接受全口X光檢查,檢查骨頭是否已遭破壞。此類牙周炎為早發性,但許多人到18、19歲才注意到。

▓ 急速進行性牙周炎
「急速進行性牙周炎」偏好女性,大多發生在25~35歲之間。患者有中度牙周炎,口內60~80%的齒槽骨已被破壞,齒牙動搖,部分病人甚至需要全 口拔牙,一夕間臉形大變,對病人心理造成很大衝擊。根據呂炫堃的經驗,「急速進行性牙周炎」一半與遺傳有關係,大多發生在多產的家庭,還好盛行率不高,這 些年輕女性可能在青春期就有牙周炎,但早期並未發現。

▓ 成人型牙周炎
「成人型牙周炎」通常先做基本治療,在牙周病變處上麻藥,用手動或器械的方式把牙根表面的牙菌斑、牙結石整平,以提供周圍的軟組織好的附著面。基本 治療後,紅腫的牙肉會消退,牙縫會愈來愈寬鬆。有些人治療後牙齒會對冷熱較敏感,呂炫堃表示,這種敏感現象約6週就會消失,不需積極處理。基本治療後需再 評估有無進行牙周病手術的必要性。牙周基本治療、牙周病手術及拔牙三者,健保皆有給付。

▓ 「壓力型牙周病」
雖然學理上分類尚無壓力型牙周炎,呂炫堃說:「壓力也與牙周炎有關。」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發現,中年人因為婚變、老年人因為喪偶而讓牙周 病變得更嚴重。壓力大的行業,如外科醫師、律師、電子新貴等,由於長期處在壓力下,不但免疫功能降低,又容易忽略口腔衛生,導致牙內細菌坐大,牙周狀況便 會比較差。他解釋,所謂的「火氣大、牙齒浮動」,其實是牙周炎組織破壞爆發的感覺。這時要增加刷牙時間,「絕不可一把牙刷行遍天下,要注意牙縫的清潔,使 用牙線及牙間刷」。

他也強調,牙周病是可以治療的,而且要以全口做治療計畫。當牙齒仍具備適當條件時,可利用高科技(如再生膜、移植齒槽骨),讓病人失去的牙周組織再生回來。如須拔牙,仍可利用植牙,恢復幾近年輕時期的咀嚼功能,包括對食物的感覺,但這些都需自費。

「現代人在口腔健康方面是比較幸運的,國內牙周病臨床的治療成效甚至比歐美略為進步。」呂炫堃表示,即便如此,「忽略牙周健康,將來在中老年時要以相當長的治療時間與預算,才能換回牙周的健康及牙齒失去的功能。」

隨著年紀漸增,口腔問題也跟著不同,老年人常見的口腔問題,以牙齦萎縮、牙齒磨耗與牙齒掉落缺損為主,因此假牙的選擇與製作是一個重點,特別要注意的是,老人常伴有全身性的疾病,導致免疫力差、抵抗力差,造成口腔機能下降、傷口癒合力差,因此治療須採取保守治療。

時時捍衛口腔健康才能省荷包
想要擁有一口潔白健康的牙齒,傅鍔表示,找個好醫師固然重要,當個好病人更重要,除了至少每半年做一次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別等到牙痛才去看 醫生之外,如能將治療提前至預防,就可以節省無數的時間及金錢。他並舉電影「麻雀變鳳凰」中,茱麗亞羅勃茲在浴室使用牙線的情節,語重心長地說:「美國風 塵女子對口腔健康的注重超過台灣的碩士、博士。」他期待正確的口腔衛生能早日普及化、全民化,因為唯有「做一個健康的口腔保健者,才是最節省經費的好辦 法。」

以下,我們策劃了6個捍衛存款的對策,要教你如何從小毛病察覺牙疾,把看牙當投資,及提供齒列矯正、牙齒美白的擇醫指南及保養須知,期望能作為你打造健康貝齒的利器,讓荷包滿滿,也讓牙齒宣誓效忠,不離不棄。

牙齒不好表示缺鈣?
台大醫院牙科部一般牙科主治醫師楊湘指出,以台灣的營養水平而言,很少人因缺鈣而牙齒不好,大都是口腔衛生習慣不良導致。

乳牙鈣質主要決定在母親懷孕及寶寶發育時,一旦長出,鈣質就不會再流失,但是要注意的是,牙齒剛長出的1~2年間,鈣化還不完整,最容易蛀牙;在恆牙長出的6~12歲間,是蛀牙的高峰期,建議小朋友每3~6個月檢查一次。

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主任暨牙醫科學研究所所長,也是三軍總醫院牙科部主任傅鍔呼籲,應加強牙科的公共衛生教育,例如美國已有許多州在飲水中加氟,讓年幼的小孩在牙齒琺瑯質形成的過程中,吸收微量的氟,降低鈣質溶解在酸中的能力,從促進牙齒結構的改變,來降低高蛀牙率。



參考文獻:
1。 陳敏傑 潘惠玲 陳朝寶 朱毓仁 為 人工植牙 打造一個良好的地基
2。 張維仁 人工植牙里程碑 轉換型基台人工植牙
3。 廖榮彥 2008 Bicon 植牙系統簡介

資料來源:大家健康雜誌

印象牙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